艾滋病误诊数据报告

文章来源:结核性脑膜炎   发布时间:2018-12-16 16:27:46   点击数:
 

世界艾滋病日

WorldAidsDay

12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艾滋病日”,这个国际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并创立,旨在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全球居第14位,更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防治艾滋病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品质医疗特推出《艾滋病误诊数据报告》专题文章,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深入了解、正确诊断艾滋病,降低艾滋病的误诊率。

一、概述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人感染免疫缺陷病毒(HIV),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陷及紊乱,最终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

影响HIV感染临床转归的主要因素有病毒、宿主免疫和遗传背景等,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表现为典型进展者、快速进展者和长期不进展者3种转归。而一旦进入艾滋病期则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不积极治疗病死率高。此期临床主要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我国年版《艾滋病诊疗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如下:HIV/AIDS的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抗HIV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作出诊断。诊断HIV/AIDS必须是抗HIV阳性(经确证试验证实),而HIV-RNA和P24抗原的检测有助于HIV/AIDS的诊断,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

二、误诊文献研究

1.文献来源及误诊率

—年发表在中文医学期刊并经遴选纳入误诊疾病数据库的艾滋病误诊文献共篇,累计误诊病例例。9篇文献可计算误诊率,误诊率35.46%。

2.误诊范围

本次纳入的例艾滋病误诊范围颇为广泛,达种疾病,共例次,涉及12个系统或专科,居前三位的是呼吸、神经、消化系统疾病。居前三位的误诊疾病为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肺炎,从误诊疾病谱看,以各部位结核为主,故从艾滋病的病情变迁看,本病误诊更多属于漏诊,即患者发生机会感染和继发肿瘤后,满足于各种并发症的诊断,漏诊艾滋病。主要误诊疾病见表1。37例次仅作出发热、头痛、贫血、消瘦、腹部占位性病变等待查诊断,16例次漏诊,2例次初诊诊断不明确。

3.医院级别

本次纳入统计的例艾滋病误诊例次,其医院例(55.59%),医院例(43.47%),医院7例(0.82%),其他医疗机构1例(0.12%)。医院确诊例(64.45%),医院例(35.55%)。

4.确诊手段

本次纳入的例艾滋病均依据实验室特异性生化免疫学检查确诊。

5.误诊后果

按照误诊数据库对误诊后果的分级标准评价,并根据艾滋病的病理进程,以及需要长期随访的特点,本组纳入分析的例艾滋病误诊后果均归为Ⅲ级误诊后果中的“疾病本身的结果(某些无法治愈的疾病)”。

三、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误诊启示

依据本次纳入的篇文献分析的误诊原因出现频次,经计算机统计归纳为13项,以经验不足而缺乏对该病的认识、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为主要原因,见表2。艾滋病的误诊不仅延误患者的诊治、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且对于艾滋病的防控工作也十分不利。

1.经验不足而缺乏对该病的认识

从本次文献复习不难发现,多数误诊的发生是由于临床医生对该病经验不足、缺乏了解、缺乏警惕性。随着年《输血法》的出台和对非法采卖血的治理,大大降低了经血液途径的传播率,性传播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如果不了解以上流行病学特点,就会缺乏警惕性,而造成误诊。

艾滋病从初始感染HIV直至出现艾滋病期的各种症状及体征通常历经漫长的过程,每个阶段都存在误诊的可能。临床医生需对该病的各期表现及特点充分掌握。

2.诊断思维局限

由于艾滋病期的多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可涉及多系统、多器官,患者常就诊于不同科室,各专科医生由于诊断思路狭窄、知识面不宽,常满足于本专科疾病的诊断而造成误诊。

当发生以下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及相关症状、体征时需警惕艾滋病的可能:①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患者,尤其伴有全身淋巴结增大者,需重视流行病学史的采集,尤其对于高危人群,需筛查艾滋病,以明确是否为艾滋病的并发症表现。②对于反复腹泻、久治不愈者,亦应警惕艾滋病可能。③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除与肿瘤、内分泌疾患等鉴别外,需警惕艾滋病。④艾滋病常见反复发作的口腔假丝酵母菌感染,一旦发现鹅口疮等,需提高警惕。⑤当遇到久治不愈的疱疹感染、疱疹面积广泛、严重、反复发作等情况,需提高警惕。⑥遇到肺孢子菌肺炎(PCP)、弓形虫脑病、青霉菌感染、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等疾病,均为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需高度警惕。⑦对于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患者,需筛查艾滋病。误诊疾病数据库的相关数据提示,肺结核位列艾滋病误诊疾病的首位。当前结核病在HIV感染人群中更是常见且高发,临床医生需提高警惕。⑧遇到中青年人出现痴呆者需警惕有无艾滋病脑病可能。⑨对于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反复发生的败血症、深部真菌感染等,需检查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艾滋病筛查试验。

3.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

在造成艾滋病误诊的原因中,因问诊及体格检查不细致造成者占误诊原因的第2位。分析其原因:①忽视流行病学史的调查。②体格检查不细致也易导致误诊和漏诊。即使医生起初并未意识到艾滋病可能,但如果严格按照诊疗常规做到仔细问诊及查体,也能发现重要诊断线索。然而遗憾的是,查体不细致,成为导致误诊的第二位原因,可见临床医师的基本功训练和责任心尚有待加强。

4.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

在临床上,医生往往限于各种因素而未选择HIV抗体检查,由此发生误诊者占误诊原因的第3位。部分病例是在手术前、输血前或侵入性操作前如肠镜、支气管镜等行常规HIV抗体检查时才被发现。另有一些病例虽进行了HIV抗体检查,但临床医师根据抗体初筛试验阴性结果,没有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全面分析病情,轻易排除HIV感染,未追踪观察和进行复查,也未进一步行HIV-RNA定量以及P24抗原检测等特异性更高的检查,从而导致误诊。

5.患者故意隐瞒病情

由于艾滋病的感染途径包括不洁性交、同性恋、吸毒等涉及个人隐私等问题,加之患者惧怕受到歧视的心理,就诊时通常会故意隐瞒病情,或不主动告知病史,或不配合检查等,由此造成的误诊占误诊原因的第4位。这就要求临床医生需对艾滋病提高警惕性,如果能做到仔细问诊及查体,即使患者有意隐瞒部分病史,通常也发现诊断线索,再结合HIV抗体筛查试验,可减少误诊的发生。

6.其他误诊原因

其他诸如诊断思维方法有误、缺乏特异性症状体征、过分依赖医技检查结果、多种疾病并存、医院缺乏特异性检查设备等均可导致艾滋病的误诊,但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临床医生对于艾滋病的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继而缺乏仔细问诊及查体,而造成误诊漏诊。

总之,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及警惕性,了解艾滋病为指征性疾病,及相关临床表现,做到仔细问诊及查体,尤其需重视流行病学史的采集及HIV抗体的筛查,并能对检查结果进行正确评判,以期最大限度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加强防治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消除歧视及盲目恐惧,大力提倡安全性行为以及自愿咨询和检测,重视HIV抗体筛查,以尽早发现、及时治疗和减少艾滋病的进一步传播。

摘编自:王临旭.艾滋病//陈晓红,主编.中国误诊大数据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医院

管理分会官方







































白癜风的危害是什么
白癜风最好治愈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plm.com/yshl/8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