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谌旭彬
在当代,中医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验药”,结果都颇为尴尬。
首届药理学会上的争论
年,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生理科学会药理专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寻找新药”。对传统中药做药理实验进行筛选,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会者回顾了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中医“验药”结果:
“解放以来,中药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缺乏经验,工作进行得不十分顺利,阴性结果较多,肯定结果较少。不少(宣称)临床报告有效的方药,在动物实验中得不到证实。”
“我们单位所做的中药筛选工作多数为阴性结果(笔者注:不能证明有效),少数为阳性结果。”
“用观察血管脆性、血凝时间等方法来研究止血的中药,结果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另外,中医常用的补血验方若以现代检验方法,如查骨髓、检血象,都不能作出肯定结果。”①
这样一种结论,无疑让当时与会的中医界人士颇为尴尬。会议期间,他们集中抨击了现代医学的“验药”方式不适合中药:
“有的是属于方法学上的,有的是由于对中医学习不了不够,有的则是由于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肃性不够,因而许多药物实验得到阴性结果。”
“重要的筛选工作,过去方法上不够多样化,因此大多数是阴性结果。”
“中医理论很多是西医难以理解的,……目前的一些实验方法很难反映出中药的真实药理作用。”②
图:民国史学家陈寅恪,陈曾谓:宁愿让西医治死,也不愿让中医看病。
当时的中药筛选方式确实存在问题。不过,主要问题不在于“误伤有效中药”,而在于很多中医机构乐衷于用“临床疗效”取代“动物实验”和“双盲实验”,来判断某一药方是否有效。大多数时候,被认定为“临床有效”的药方,很难得到“动物实验”和“双盲试验”的证实。
如《中医杂志》年的一篇学术论文所总结的那般:
“结果的可重复性不高以及与临床结果的不一致,是中药药理研究中一个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年抗癌中药的筛选报告指出,初试有64种药物对癌细胞的抑制率50%,……但经复试,凡是能够评价的结果,竟没有一次得到50%的抑制率,即使抑制率达30~49%的,也只有13药次;湖北省卫生防疫站年报告,48种中药中,只有黄连对流感病毒呈抑制作用,但西安方面同样筛选(),曾多次购置黄连,都未能重复出黄连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与此相反,与湖北方面重复的16种单味药中,却至少有12种对流感病毒具有抑制作用……”③
因为大多数中药药方得不到“动物实验”的证实,年的会议上,许多中医学界人士强烈主张以“临床效果”为准来判断中医药方的有效与否,强调“中医是一种临床医学”,“动物实验”不适合拿来验证中药。
有做现代药理研究的学者对此作了驳斥:
“在评定中医药(临床)疗效时应实事求是。有时由于未掌握疾病的规律,把自然好转的病人误认为是药物的疗效,也是应该避免的。如果某药能治好一例结核性脑膜炎尚可理解。但是如果说某药能治好腮腺炎(笔者注:该病绝大多数可自愈),如无客观可靠的指标,就很难肯定。仅根据病人主观症状好转就认为有效,根据是不足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必需有适当的对照才能判断药物的疗效。”④
著名药理学家金荫昌的委婉发言,大略可以代表当年药理学界对此次“中医验药”的总体看法:
“中药几千年相传,究竟有效的多,还是无效的多,这是个问题。西方医学记载的药物也有几千种,例如十七世纪德国药典有五、六千种药物,今天继承下来的只有少数,似乎已有答案。但中药目前尚无答案。我们主观愿望是有效的多,但实际上是否如此,有待研究。”⑤
图:年首届药理学会论文集
“慢性支气管炎”全国验药运动
年,医学界响应政府号召,展开了一场全国规模的中医药筛选工作,并持续数年之久。筛选目的,是寻找能够攻克慢性支气管炎的办法。
据中南海保健专家吴洁之子为乃父所作传记披露,这场筛选运动的起因如下:
“毛泽东晚年患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开始,时有急性发病,甚至合并呼吸道感染,乃至肺炎。父亲从这一时期起,经常为此到中南海会诊。……据我们所了解到的,大约年10月下旬,……毛泽东又病了。主要表现是低热和咳嗽,而且越来越重。……毛泽东当时曾不客气地说道,你们大夫怎么连气管炎也治不好?此话对父亲他们触动很大,诊疗完后就此情况向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当年11月份,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安排下,由卫生部牵头向全国医疗系统发出号召,展开攻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科研攻关活动。”⑥
也有资料称,这一筛选运动,与当时中国气管炎患者甚多有关。有数据称:
“我国自年以来,万人普查的结果,慢性支气管炎患病率为2.5~9.0%(平均4%),50岁以上患病率为13%。”⑦
此次筛选,采取了“专业人员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仅截至年),全国共派出医务人员近30万名,临床验药治疗多万病例。年,筛选出18种据说对防治支气管炎有效的中草药(绝大多数号称有效率在80%以上),年,《防治感冒及气管炎中草药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将据说有效的中草药种类扩大至48种。⑧
图:年、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出版两部《慢性气管炎实验方法汇编》
在当代医学史上,慢性支气管炎是唯一一种曾动用举国医学力量做药物筛选的疾病。如此大规模的“验药”运动,所取得的效果如何呢?著名中医陆广莘承认:
“年全国范围的筛选慢性气管炎中药,针对‘咳、喘、痰、炎’,筛选出止咳、定喘、化痰、消炎的18种草药,却又经不住时间和实践的考验。百余年来,从麻黄素开始,能从中药里成功提取分离成为化学药的不到60种。”⑨
当然,陆广莘等中医界人士并不认为这种结果意味着中药无效者居多,他们更愿意将原因归咎于“实验方法”和“疗效观设计”出了差错,与60年代一样,继续强调“中西医学观存在差异”。
他们还在看马来西亚民居文化探秘游,半自由行,5日团
原文来自于「短史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