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27岁。
入院时间:-7-25。
主诉:发热伴头痛20余天,意识不清12小时。
现病史:患者20多天前,无明确诱因下出现发热,头部持续性胀痛,伴恶心,自行服用中草药(具体不详),症状无改善。7月15日,医院拔除智齿,但仍有发热,最高达39.5摄氏度,予以抗感染治疗后,发热和头痛未能缓解。7月22日出现双下肢乏力,头部CT:脑积水,住院治疗,考虑“脑膜脑炎”,进而出现嗜睡,以及恶心呕吐。7月24日来我院急诊,12小时前出现意识不清,左侧肢体活动差,急诊CT:脑积水;急诊行“侧脑室引流”术,转NICU进一步诊治。
既往年诊断为肾病综合征,长期服用“强的松”。
吸烟10余年,20支/日。
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昏睡,脑膜刺激征阳性,左侧肢体肌力4级,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
住院期间简要诊治经过PART/02腰穿脑脊液:压力mmH2O,白细胞×/L,氯99mmol/L,葡萄糖2.0mmol/L,蛋白mg/L,细菌培养:革兰氏阴性杆菌(+++),二代测序:努卡菌为主。住院期间,经美平、斯沃等抗感染治疗,病情趋于稳定,-8-7拔除侧脑室引流管,其后拔除气管插管。-8-11病情加重,昏迷,左侧肢体肌力下降(1-2级);虽经积极救治,但-8-16因脑疝而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抢救,自动出院。影像资料PART/03-7-24急诊多模式CT△颅脑CT平扫:交通型脑积水,脑沟脑池受压变小或消失。△颅脑CTA:脑底部主干血管和基底动脉弥漫狭窄,显影纤细。△脑CTP:所见脑血流灌注未见明确异常。-7-28CT△颅脑CT平扫:脑积水,侧脑室引流术后改变,双侧基底节底部异常低密度。-7-31MRI△T2WI和FLAIR:左侧脑桥和双侧基底节近脑底部异常高信号,考虑是缺血所致;FLAIR于鞍上池和基底池内检测到高信号,在增强T1WI上,上述高信号可见强化,提示为脑膜和蛛网膜炎性病变。-8-3CT△颅脑CT平扫:侧脑室引流术后改变,脑积水较前改善。-8-11CT△颅脑CT平扫:左侧侧脑室引流管已拔除;除先前双侧基底节底部低密度梗死外,新增了右侧内囊、丘脑和颞枕叶低密度梗死。-8-13多模式CT△颅脑CT平扫:右侧内囊、丘脑、颞枕叶,以及双侧基底节低密度梗死,脑积水较前加重。△颅脑CTA:脑底部主干血管和基底动脉弥漫狭窄,并较前加重,右侧颈内动脉末端已经闭塞。△颈部CTA:颈部脑动脉未见异常。△脑CTP:右侧半球大范围TTP显著延长,右侧枕叶、颞叶内侧和后部分水岭区CBV和CBF显著降低(提示完全梗死)。简评PART/041、根据临床病史、体征和各项诊断检查结果,此患者诊断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是没有疑问的。但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导致脑底部主干血管弥漫狭窄-闭塞,并造成严重脑梗死的情况,实属罕见。
2、此患者在我院急诊,因新发偏侧肢体无力,故行急诊多模式CT评估,CTA明确了脑底部主干血管弥漫性狭窄,而脑CTP未检测到明显异常。数日后的CT和MRI明确了双侧基底节近脑底部组织梗死;MRI进一步显示鞍上池和基底池内异常信号并强化,强烈提示为炎性增生组织。
3、在本文案例,脑动脉弥漫狭窄和基底节区梗死的机制推测可能是:WILLIS环大血管行走于鞍上池和基底池的蛛网膜下腔内,此部位蛛网膜下腔内充满各种炎症细胞和因子,会侵袭穿行其中的大血管及其直接发出的穿支,诱发血管痉挛或管壁炎性水肿增厚,导致大血管弥漫狭窄,因穿支动脉管径细小,受累时易闭塞而导致脑缺血。
4、经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曾一度改善,并拔除侧脑室引流管和气管插管。遗憾的是,后来病情又加重,并快速恶化;复查CT提示出现新发的右侧丘脑、内囊和颞枕叶大范围梗死,CTA发现脑底部大血管弥漫狭窄进一步加重,甚至右侧颈内动脉末端已经闭塞,脑CTP也显示右侧半球严重低灌注。
5、本病例表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可能会广泛累及脑底部血管,造成大血管弥漫狭窄-闭塞,以及穿支动脉闭塞梗死。并且可能引发大面积梗死,是病情加重恶化的原因之一,临床应予以重视。
6、对重症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脑血管影像学评估是合理的,如若发现合并脑缺血损害或(和)大血管狭窄-闭塞病变,逻辑上来说,应予以抗栓、抗氧化剂和改善循环药物等治疗,这些措施有可能会阻止血管炎性病变的进展,预防进一步的脑缺血损害。
原创作者:陈红兵
编辑:黄欣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