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都是儿童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且与季节关系密切!
PART·1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的疾病。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1~2周)。多见于7岁以下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幼儿。夏秋季及温暖的春季多发。同一患儿可多次发生由不同型别病毒引起。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其周围绕以1~5mm的红晕为特征性的病变。皮损常现于扁桃体前柱、软腭区缘和腭垂。PART·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PART·3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携带有相关病毒就可成为传染源,主要有以下途径:
1、密切接触:通过接触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咽喉分泌物、唾液、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传播;
2、间接传播:经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牙杯、衣物、玩具、碗筷、奶瓶、奶嘴、床上用品、桌椅表面、门把手等传播。
PART·4预防方法
1、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饭前便后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续至少20秒;
3、餐饮具、奶瓶每次使用前应煮沸20分钟或高温消毒;
4、玩具应每周清洗;尿布、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与晾晒;
5、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6、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
PART·5注意事项
1、怀疑得了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的,应及时带幼儿就诊,同时报告给幼儿园。
2、为使患者尽快康复及减少疾病的传播,确诊为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应在症状消失后1周之后再返园。
图文编辑:郭莉
审核:保健室
终审:王静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