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 过早搏动可以发生于正常人,但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作,有的患者可明显诱因,洋地黄,钡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氯仿,环丙烷麻醉药等毒性作用,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冠心病,晚期二尖瓣病变,心脏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常易发生过早搏动,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产生。
异常自律性所致冲动形成异常①在某些条件下,如窦性冲动到达异位起搏点处时由于魏登斯基现象,使该处阈电位降低及舒张期除极坡度改变而引起过早搏动。②病变心房,心室或浦顷野纤维细胞膜对不同离子通透性改变,使快反应纤维转变为慢反应纤维,舒张期自动除极因而加速,自律性增强,而产生过早搏动。
窦性冲动到达异位起搏点,使该处阈电位水平下移,因而异位起搏点舒张期除极在基本节律起搏点之前达到阈电位而引起早搏。
折返现象--环行折返或局灶性微折返如折返途径相同则过早搏动形态一致;如折返中传导速度一致,则过早搏动与前一搏动的配对时间固定。
早搏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早搏会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心性猝死。下面专家作详细介绍其并发症。
1、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以上宽大畸形QRS波组成的心动过速,与阵发性室上形式上心动过速相似,但症状比较严重,小儿烦躁不安、苍白、呼吸急促。年长儿可诉心悸、心前区疼痛,严重病例可有昏厥、休克、充血性休克者等症状。发作短暂者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较轻,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者则可发生显著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体检发现心率增快,常在次/min以上,节律整齐,心音可有强弱不等现象。
2、心室颤动(VF)
是由于许多相互交叉的折返电活动波引起,其心电图表现为混乱的记录曲线,VF常可以致死。除非用直流电去颤(用胸部重击或抗心律失常药物去颤难以奏效)。
3、心性猝死
猝死系一临床综合征,指平素看来健康或病情已基本恢复或稳定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非人为死亡,大多数会发生在急性发病后即刻至一小时内,最长不超过6小时者。主要由于原发性心室颤动、心室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导致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收缩功能者。
早搏有哪些典型症状
过早搏动可无症状,亦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的过早搏动可致(因心排血量减少引起)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患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听诊可发现心律不规则,早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多增强,第二心音多减弱或消失。早搏呈二或三联律时,可听到每两或三次心搏后有长间歇。早搏插入两次正规心搏间,可表现为三次心搏连续。脉搏触诊可发现间歇脉搏缺如。
早搏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早搏需要做到的哪两方面?首先要对早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恐惧心理早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对人体的危害性主要取决于产生早搏的原有疾病通常早搏的防治要从二方面着手
一是消除病因及诱因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劳累,生活中避免烟、酒、茶、咖啡等过量,使用镇静药安定,改善心肌供血供氧可用扩张冠状动脉药如消心痛及吸氧,口服钾镁制剂纠正低血钾及低血镁,避免药物过量,特别是洋地黄、利尿剂、抗心律失常药等以及预防感冒等
另一方面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由于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都有降低心功能、减慢心电传导,甚至产生新的心律失常等副作用,故在用药时应权衡利弊,选用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物
通常抗心律失常药的使用原则是:对功能性早搏尽可能不用,如早搏频发,病人难受时,可考虑使用少量镇静剂或B受体阻滞剂对病理性早搏,只要病人无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及心功能不全,在病因治疗的同时应选用适量的抗心律失常药对于“危险性室早”即多源性或多形性“室早”、连发的“室早”以及过早的“室早”,因它们有可能转变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尤其是当病人存在心肌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及严重心功能不全时,应立即住院,在心电图监护下进行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具体情况需要咨询的朋友可在留言栏留言!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