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亲情,尤其是对我们的父母,总觉得他们的爱与付出是理所应当,总觉得他们还年轻,总觉得他们对我们没有特别的要求……可是,当他们有一天再也支撑不住倒下的时候,我们都有点猝不及防,那一刻才有“时间都去哪了”的感叹,才会希望多一点时间好好地待他们,可是有时候现实就是那样的残酷,上天不会再给我们多少时间,甚至是那样的绝情。吴宏萍老师的父亲在生病后,多次在病榻前和女儿讲述自己平凡、坎坷而又充满爱的一生,吴老师用自己满怀深情的笔以父母生活故事为原型,经过艺术创作,完成了纪实小说《趟过岁月那条河》。“三山语文”非常荣幸地获得吴老师授权,第一时间首发,现先将其小说的“故事梗概”和“目录”展现于此,以飨读者。我们“三山语文”计划从今天起开辟“周末连载”专栏,每周推出两章,欢迎各位读者朋友阅读、转载、留言,更欢迎您撰写读后感,我们将适时推送您对生活的感悟!预祝吴老师小说首发成功!期待吴老师小说带给我们别样的审美体验和思考。
小说连载‖趟过岁月那条河
吴宏萍
一个17岁失去了父亲,18岁失去长兄,19岁失去了侄儿,19岁娶了自己的寡嫂的男人。在那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岁月里,支撑一家九口人的生活。他23岁患上了结核性脑膜炎,在医院昏迷了四天四夜,为抚养弟妹执着一念而醒来,顽强地活下去。文革中面对红卫兵的抄家,他手抄菜刀,跳上大桌,极力护住为一家求生的“武器”——缝纫机;因错写语录中的一个词,定性为现行反革命,被关押,受尽非人折磨,却为了弟妹、儿女生存而活。因为旁人对自己弟妹的好,他感恩而给养老送终。风范影响下辈,儿孙辈出了13个大学生,10个党员,3个国家干部。与寡嫂(自己的爱人)携手走过六十载,相濡以沫一辈子。一起送走了六位老人,抚养了五个弟妹,养育了四个儿女,打点了六场葬礼,举办了九场婚礼!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弟妹,无愧于子女。一生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确实就是一个伟人,一个平凡而又对得起天地良心的伟人!
吴宏萍,女,江苏射阳人,生于年,大学本科学历,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高级教师。任教高三语文三十多年。爱好文学创作,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创作了数万字的小说、散文、随笔。
第二章王盛明娶亲
王成美就这样走了,那“芦花帐”般的房子里几乎没有一点生气。
张小玉还在做月子,经过王成美的死,张小玉心如死灰。
这么一大帮的孩子,家里没有了生活来源,张小玉真的想跟着王成美去了,她不吃不喝的整天躺在床上流泪……成美啊,你我相处20年,生活虽然清苦,但我已经习惯了有你的日子,我一个大事做不来,小事做不好的人,这么一大帮孩子,我怎么养活他们,我也跟你一起去吧……
是啊,这一家子该如何走下去……
张小玉的举动吓坏了一大帮孩子。
王盛明和王盛昌商量着怎么劝母亲,可无论怎么说母亲也听不进去,他们想来想去,最后想到了瞎子外婆。
按照王成美的意愿,他去世暂时不告诉外婆,一来她眼睛看不见,来了也不方便;二来她年纪大了,怕她受不了。
现在父亲走了,母亲天天这样,兄弟俩商量着非请外婆不可了。
盛昌半夜就去了千秋外婆家,他哭着把家里的事情告诉外婆。
外婆得知王家的情况也是悲痛欲绝。
外婆也是个苦命的女人,二十多年前,张老爷在世时,家里多风光,张老爷死后,,家道败落,外婆和脾气不好的女儿经常不和,好在张老爷留下了一些财产让她养活了自己。
好不容易带来了外婆,外婆先是责怪女儿没把女婿的死讯告诉她,又责怪女儿没好好照顾好女婿。
但外婆还是了解自己的女儿的,慢慢的劝啊说啊……
张小玉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慢慢的听从了外婆声泪俱下的劝告。终于从床上起来,给孩子喂奶,做饭……
王成美走了,好像也带走了老主顾的生意。裁缝生意一落千丈,没有人再把衣服送给两个还没出师的孩子去做。
王盛明、王盛昌不得不出去找活干。
盛昌人很瘦小,体力活实在是做不动,但他头脑灵活。他跟哥哥商量,还是想办法为人做衣服。他跑到父亲以前的老主顾那里,一家一家地去求人家把衣服给他做,并保证一定能做好。
盛明的手艺比盛昌好,他能剪裁衣服了,盛昌才会用缝纫机。所以盛昌就负责白天出去找活,盛明负责在家把衣服做好。
连续找了三天都两手空空。在第四天,医院顾院长家,他知道顾院长是父亲的好朋友。他站在顾院长面前:“叔,我爸他不在了,平时就你跟他好,常帮衬我们家。我们家的境况,您是知道的,我们兄弟俩想做点缝纫活,能把你家的衣服让我们做吗?”顾院长望着故友瘦小的儿子,想都没有想,就立即让妻子把准备做衣服的布料全拿给了他。盛昌接过布料,深深地给顾院长鞠了一躬,转身迈着坚定的步子向家里走去。
布料拿到家,兄弟俩仔细研究,一起回忆过去父亲是怎么教他们裁剪的。盛明翻开父亲记录尺寸的本子,找到最近顾院长家人的衣服的尺寸,谨慎地裁剪起来。盛昌用缝纫机把哥哥裁剪好的布料,缝了起来。
第三天一大早,盛昌捧着做好的衣服,送到顾院长家里,望着顾院长接过衣服,盛昌的心里是多么地惴惴不安啊。
顾院长一家试穿了衣服之后,觉得很合身、服帖。顾院长戴上眼镜,朝盛昌望去:
“这衣服真是你们兄弟俩做的?”
“嗯!”盛昌坚定地点了点头。
一向以来从不当面夸人的顾院长,破例对着盛昌竖起了大拇指:“做的真好!”顾家的其他人试穿后,也都夸这衣服做的比王老师傅做的还好。盛昌在他们赞扬后,又给顾院长全家深深地鞠上一躬,然后接过工钱,转身撒腿往家里跑去,他急着要把这份喜悦与哥哥分享。
医院顾院长这样的当时小镇上“权威”的口碑分享,一传十,十传百,不久,这个小镇上的人们都知道,王家的老大和老二也是能做衣服的,而且做得比他爸还好!
那以后,王家的缝纫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兄弟两个一个裁衣服,一个缝衣服,妈妈张小玉负责收钱,一家人的日子慢慢地好起来了。
由于生意好,盛明、盛昌的名声也就大了起来。主顾中有人就给盛明介绍对象了。
对方是临县的,离八大家小镇有20里地。女方家长来一看,家里小孩多,负担很重,但盛明长得高高挑挑的,白白净净,像个书生,手艺又好,估计过日子没问题,也就定下了这门亲事。
对象李芳是家里的长女,兄弟姐妹也是很多,只有哥哥在外地念书,马上就要工作了。本来李家家里缺少人手干活,要她过几年再嫁人的。但王家的生意很好,正好缺一个女人给兄弟两个打下手,就请媒人跟李家商量,看能不能让李芳早点过门。李家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家,既然说到这个份上,也只好同意女儿出嫁。
对于这门亲事李芳心里也很矛盾。自己家里兄弟姐妹多,日子过的就不是太好。王家这么多孩子,王父又不在了,王家的生活可能还赶不上自己家的生活。这个婚姻就是“米萝跳进了糠萝”。再说自己还是个孩子,给王家做大儿媳妇,那这一大帮孩子都要自己操心了。可是父亲已经答应了王家……
王家生意刚刚起步,根本拿不出什么彩礼,李家说只要好好过日子,没有彩礼就没有吧。
李家也没有什么陪嫁,但是还是给女儿置办金银首饰。
这年十月二十二,盛明成亲了。新郎盛明二十岁,新娘李芳十九岁。
结婚之后,李芳也跟盛明学手艺。这年冬天,三个人做手艺,加上临近过年,生意非常好,一家人都很开心。在妈妈张小玉的张罗下,兄弟姐妹们都穿上了新衣服过年。
盛明、盛昌看到这个情形也是非常高兴,只要弟弟妹妹们有饭吃,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这样下去,王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李芳也很高兴,这样的手艺,这样的生意,将来一定能过上好日子的。
这年过年,王家大大小小都高高兴兴的,指望来年生意更好,更能让大家吃饱饭。
可是……
过年后就是年。国家要求成立高级社——综合社,不允许私人经营。要求王家派一个人进高级社,家里人商量一下,决定让盛昌进高级社。
手艺人家里不准做衣服了,就没有了工钱,经济来源也就没了。盛昌进了高级社,一个月也拿不了几个钱,家庭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
盛昌白天上班,晚上偷偷去一些以前的主顾家问问有没有衣服可做。有很多人家大都不敢把衣服给他们做,害怕查到了被批判。幸亏还有个别的人家还是愿意把衣服给他们做。可家里唯一的一台缝纫机被盛昌带到高级社去了,没了缝纫机,拿什么做活?
接到“黑活”后,盛昌又去求顾院长,他知道顾院长家有一台缝纫机。好心的顾院长悄悄地把缝纫机借给盛昌。盛明和盛昌连夜把缝纫机运到乡下一个熟人家里,连夜加工,天不亮,活儿全部漂亮地完工了。
因此,这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如果收到做衣服的活,夜里兄弟俩去那里做衣服,早上天不亮又悄悄地赶回家。
尽管这样辛苦,也苦不了多少钱,不够一家人的生活。
生产队分了几亩地给王家种。王家都是做手艺的,都不会种地。所以种地的任务就落到了李芳的身上。李芳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有时候盛明也跟着去,可他真的干不了农活,常常做一会就躺在地里,觉得累得不行。有一次给棉花除草,李芳一会就除了一大片,可盛明怎么也弄不起来。
一季棉花,花费了两人太多的的精力,到了年底收成也不是太好。
想到家里一大帮孩子等着要饭吃,盛明常常欲哭无泪。自己是家里的老大,明明有手艺却无用武之地。当初向父亲发誓过,一定不让弟弟妹妹们饿死,按照现在这个情形,实在是……
一天半夜了,大家都睡去了,盛明睁着大眼睛,看着房顶,没有半点睡意。
盛明悄悄地起来,来到盛昌的房间里。盛昌也和哥哥一样,也没睡着,兄弟俩对望着,也想不出办法。
李芳看到丈夫出去,不一会也走出房间,看到兄弟俩在唉声叹气,就对他们说:“我今天在公社门口听说新洋那里在造大闸,说是国家投资的,有很多民工,还要招裁缝,要给民工统一做寒衣。我们明天出去打听一下,如果有这么回事,那我们找找人帮忙,去那里肯定能苦到钱。”
听了李芳的话,兄弟俩顿时来了精神,盛昌说:“我明天就去打听,听说公社有一个人就在新洋负责管理民工的,我认识他儿子杜海,如果真有这么个事情,他肯定会帮忙的。”
十月的夜晚,天是那么的凉,可看到苦钱的事情有了些眉目,这三个年轻人的心里是暖暖的,他们似乎在黑暗中又看到了一丝光明,这才安心地去睡觉。
第二天一早盛昌就去了杜海家。正好杜海的父亲在家,盛昌把自己的意思告诉杜海的父亲杜月明。杜月明是个好人,也知道盛昌家的情况,他告诉盛昌,李芳说的事情是真的。新洋港造闸工地确实要招一些裁缝为民工加工棉裤,但要自己带缝纫机。如果盛明两口子想去,他可以帮忙。盛昌对杜月明是千恩万谢。
回到家里,盛昌把事情跟哥哥一讲,盛明两口子也非常高兴。
但是家里一台缝纫机让盛昌带去高级社了,现在也买不起啊,再说眼下就是有钱又到哪里去买啊?
盛明两口子又陷入了绝望。
盛昌说,我还是去求顾院长吧,我就是给人家跪下,也给你们借到缝纫机。
第二天晚上,盛昌来到顾院长家,看到顾院长,盛昌就跪下了,吓得顾院长连忙扶起他。
盛昌含着眼泪说:“我们家又遇到难处了,大哥大嫂要去新洋加工服装,没有缝纫机,实在不好意思,想请您让他们把你家的缝纫机带到新洋去。”
顾院长说:“缝纫机不是在你家的吗?让他们带去吧,等他们回来再还给我加就是了。”
盛昌破涕为笑,连声说:“谢谢!谢谢!世上就是好人多啊!”
盛明想出去挣钱,可心里还是很矛盾的,自己作为老大,出去之后留下六个弟妹给母亲,这似乎又点不忍心。但不出去更不行,拿什么来养活这些孩子啊?
盛昌对哥哥出去挣钱心里也是矛盾的,哥哥太瘦弱了,出去是不是能吃得了苦?裁缝手艺不像其他行业,白天做晚上更要加班,要常常熬夜的。当年父亲就是因为常年熬夜累坏了身体。自己现在在家上班,晚上也没什么事情,很早就可以睡觉了。哥哥一旦去了新洋,那意味着天天要熬夜了,他受得了吗?他舍不得哥哥这么辛苦。
晚上兄弟两个在一起谈心。哥哥让弟弟多操心,多照顾家里。弟弟让哥哥多注意身体。
穷人的孩子啊,他们过早的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十八岁的盛昌,本应是个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可是,家庭的重任让他成熟了。他再三嘱咐嫂子,要多照顾哥哥,一定要注意身体。
一切准备就绪,盛明、李芳决定外出谋生……
第一章王成美驾鹤
欢迎大家阅读、转发、留言!
吴宏萍为吴老师亲情纪实小说首发点赞!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