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饮食普遍以鸡鱼肉蛋海鲜为主,饮食种类丰盛,聚会频次又多,所以在春节期间,往往最容易引发肚痛胃痛等肠胃健康问题。
每逢佳节,医院急诊科和胃肠科的医生都会很忙,迎来一波就诊高峰。患者多是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的疾病,可称之为食源性疾病。
觅友们,作为术后患者,还处于治疗期或调养阶段,身体虚弱,各项机能都有待于调整恢复。所以更需要注意预防,避免感染因食物来源不安全而引发的疾病。
首先互助君为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又来源于哪些食品呢?
食源性疾病通常具有传染性或毒性,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经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后导致。疾病可造成程度不一的腹泻或削弱体力的感染,严重包括脑膜炎。
其来源包括生的动物源食品、受粪便污染的水果和蔬菜以及含有海洋生物毒素的贝类原料。
那么是哪些原因造成食品不安全,导致食源性疾病呢?
请看食源性疾病清单——
接下来,互助君就为大家仔细的解释一下这张清单:
一.首位就是细菌
细菌又包括以下几类:
1.常见菌
常见菌有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疫情涉及的食物种类有:蛋类、家禽和其它动物源产品。
感染弯曲杆菌的食物源主要是:由原料奶、生的或未煮熟的家禽以及饮用水导致。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食物来源:与未经消毒的牛奶、未做熟的肉类以及新鲜水果和蔬菜。
感染后主要症状:发烧、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
2.李斯特菌
此菌的食物来源:未经巴氏灭菌或消毒的奶制品和各种即食食品。
虽然因感染此菌引起的疾病发生率很低,但是后果却很严重,会有致命性的健康危险。因会导致孕妇意外流产或新生儿死亡,所以在婴儿、儿童和老年人人群中,被列入最严重的食源性感染疾病。
感染后主要症状:发热、嗜睡、腹泻、呼吸困难。
特别提醒:此菌即便在冰箱冷藏温度下也可滋生。
所以觅友要记得定期清洁冰箱,即食类的食品单独包装保存,开封后未喝完的盒装牛奶,一定将开口处封好。对于临界保质期时间的食品,不要犹豫,立刻断舍离。
图源于:摄图网3.霍乱弧菌
此菌来源:通过受污染的水或者食品感染人群。比如大米、蔬菜、小米粥以及各种海产食品都与霍乱疫情有牵连。
感染后症状:腹痛、呕吐和大量水泻,重者导致严重脱水和威胁生命。
提醒觅友:春节期间,人员流动性大,境外旅游回来的亲朋好友如有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建议先与其隔离。
二.病毒
1.诺如病毒
感染来源:由于食物和水是其主要的传播载体,所以被污染的贝类、水果、叶类蔬菜和饮用水等都是感染来源、还可通过气溶胶在空气中传播。因此社区、学校、餐馆、医院等处容易引起集体暴发感染。
感染后症状:恶心、爆发性呕吐、水泻和腹痛。还可能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春节期间,外出聚餐频繁,商场和餐馆都是人员流动密集处。
2.甲肝病毒
甲肝主要通过生的或未煮熟的海产品或受污染的农产品原料进行传播。比如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品。
感染后症状: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
虽然甲肝疫苗目前可普遍接种,但甲肝疫苗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对于40岁以上的人应检测甲肝抗体水平,低者需要疫苗补种。
另外还有两种原因由于其感染率相对较低,且潜伏期长,我们做下简单的介绍,供觅友们了解参考。
三.寄生虫
包括鱼源性吸虫,是通过食物传播;棘球绦虫或猪带绦虫通过食物或与动物直接接触感染;还有一些寄生虫,如蛔虫,隐孢子虫,溶组织内阿米巴或贾第鞭毛虫经由水或土壤进入食物链从而污染新鲜的农产品。
四.化学品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是自然产生的化学毒素。包括真菌毒素,海洋生物毒素,生氰苷和有毒蘑菇产生的毒素。玉米、谷类等主食,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物可含有高水平的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长期接触,食用可影响免疫系统和或导致癌症。
图源于:摄图网了解完致病原因后,那我们如何做到在预防期就可切断食源性疾病的感染呢?
总结如下: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把住“病从口入”这道重要关卡。食品要充分高温加热,比如甲肝病毒,加热℃一分钟就可使其失去活性。
2.保持厨具卫生,如冰箱,刀具,切菜板的清洁;食物分类放置;变质发霉食物坚决不能进食。
3.对于海鲜和肉类等,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或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
4.对于有症状者或已暴露者,切断接触,保持隔离。
参考来源:世界卫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