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丝氨酸治疗结核病的临床用

文章来源:结核性脑膜炎   发布时间:2021-3-25 8:16:27   点击数: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结核病疫情仍然比较严重,年世界卫生组织(WHO)Globaltuberculousisreport指出,全球有48.4万例耐多药结核病(MDR-TB)或者耐利福平结核病(RR-TB)患者。相比于敏感结核病较高的治疗成功率,耐药结核病治疗成功率较低。尽管有贝达喹啉、德拉马尼等新药,仍然需要其他核心药品组成有效的治疗方案。年WHO发布的《耐药结核病治疗综合指南》和中国防痨协会发布的《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年)》中将环丝氨酸作为治疗耐药结核病的核心药品。

一、概述

1.推荐意见评估:

2.环丝氨酸简介:环丝氨酸(Cs)是一种广谱抗生素,早在利福平问世以前,即成为复治结核病化学治疗方案中的主要药品。于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上市,但不良反应逐渐显现,且新型抗结核药品如利福平等的研制成功,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组成的结核病短程治疗方案在全球进行推广,该方案治愈率达到90%以上,不良反应较少,因此,环丝氨酸逐渐淡出结核病治疗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证明环丝氨酸治疗耐药结核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WHO推荐将环丝氨酸用于治疗MDR-TB。

二、环丝氨酸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

环丝氨酸为D-丙氨酸的类似物,能够干扰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

三、环丝氨酸的药效学

环丝氨酸具有广谱抗菌活性,除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抗菌作用外,对多数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立克次菌及非结核分枝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四、环丝氨酸的药代动力学

环丝氨酸几乎完全从胃肠道吸收。口服后吸收完全、迅速,生物利用度为70%~90%。环丝氨酸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

环丝氨酸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生物利用度为70%~90%,脂肪餐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广泛分布于人体体液和组织,组织穿透性强,80%~90%可透过血脑屏障。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可用于肝功能不良的患者(1A)。推荐血药浓度范围20~35μg/ml(1B)。

五、环丝氨酸与其他药品的相互作用

环丝氨酸可增加其他药品对精神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与丙硫异烟胺、异烟肼或氟喹诺酮类药品联合应用时需加强监测(1B)。

六、环丝氨酸的耐药机制

MTB对环丝氨酸耐药的发生率较低,一般为7.4%左右。基因突变可以解释部分结核分枝杆菌对环丝氨酸的耐药性。

七、环丝氨酸的有效性评估

1.对药物敏感肺结核的治疗效果:

2.对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效果:

3.对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的治疗效果:

4.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

环丝氨酸主要用于耐药,尤其是MDR-TB和XDR-TB的治疗(1A)。同时,对耐药结核性脑膜炎有较好疗效(1B)。

八、环丝氨酸的安全性评估

环丝氨酸安全性良好,可用于肝损伤患者,但比其他抗结核药品有更高的精神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A)。环丝氨酸可导致维生素B6缺乏,建议每服mg环丝氨酸同时补充50mg维生素B6(1B)。

九、环丝氨酸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1.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2.儿童:

3.老年人:

有关妊娠、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老年人使用环丝氨酸的临床数据较少,在没有其他药物可选择的情况下才能够考虑使用(2C)。

十、环丝氨酸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环丝氨酸主要用于耐药结核病治疗和因各种原因不能组成有效化

疗方案者。

十一、环丝氨酸临床应用的禁忌证

禁用于存在严重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慎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者(1B)。

十二、环丝氨酸临床应用的剂量与用法

每日~mg,分2~3次服用,需与维生素B6合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根据血药浓度(20μg/ml~35μg/ml)调整用药(1B)。

十三、环丝氨酸应用的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

服用环丝氨酸前及用药期间需对患者进行精神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评价,根据不良反应的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或停药(1B)。

十四、环丝氨酸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

使用环丝氨酸时应避免摄入高脂肪餐和酒精。丙硫异烟胺与环丝氨酸联合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抽搐,故3种药品同时使用时应避免采用大剂量。如有胃肠道反应,建议减量使用,用药3周后再增至标准剂量。维生素B6应该给予所有服用环丝氨酸的患者,以减轻精神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每mg的环丝氨酸对应增加50mg维生B6。

十五、结语

综上所述,环丝氨酸治疗结核病已有数十年历史因耐药率低吗,与其他药品无交叉耐药性"组织穿透能力较强,临床疗效好,故作为核心抗结核药品纳入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方案中。环丝氨酸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精神神经系统反应,但多数不必中断

治疗,且减量或停药后多数患者症状可缓解,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环丝氨酸治疗结核病的临床用药指南》()编写〕

(本指南刊登于《中国防痨杂志》年第6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6.1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plm.com/zztx/10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