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神经内科
医院神经科始建于年内科神经专业组。经过老一辈神经病学专家的艰苦奋斗,尤其是自年建科以来,在原科主任胡学强教授以及现任科主任陆正齐教授的带领下,经全科同仁二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神经免疫性疾病、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变性疾病(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癫痫)、神经病理及神经危重症疾病为一体的强大的综合学科,是中山大学神经病学专业博士、硕士培养点、博士后流动站、卫生部住院医师专科培训基地,年获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年获批国家级临床试验药理基地,年获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年获评为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现有在编医技人员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3人,主治医师22人,住院医师1人,博士后9人,主管护师8人,护理师27人,护士15人,电生理技师3人,助理研究员1人,检验技师2人,科研助理3,教辅员1人,管理人员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已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68名,硕士研究生名。
学科现设有4个病区(天河院区[神经一区、神经二区]、岭南院区、粤东院区),开放床位张(其中神经内科ICU6张),每年收治住院病人约人次,年门诊约11万人次,年急诊约人次;每周开设专家门诊35单元,专科专病门诊14单元;病人来源覆盖全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建设高水平专科总体纲要的指导下,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充分发挥多学科、多单位(基础与临床、国内与国际)合作模式,结合学科可持续发展需要和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致力将本专科建设成为亚专科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神经内科临床诊疗中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地。
科室特色
01
强大的综合学科实力
针对神经免疫性疾病、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变性疾病及癫痫、神经科危急重症、神经病理及周围神经病等难点和重点,发挥本专科临床病种齐全、人才队伍完整、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特点,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特色的诊疗路线,形成完善的疑难病例和危急重症诊疗方案。建立了神经免疫病诊治中心、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多学科神经疑难病例会诊中心、干细胞治疗中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与肠道微生态研究平台。
02
亚专科
为促进临床和科研发展,科室加强亚专科建设,成立了脑血管病、神经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神经变性疾病、神经重症、神经功能科等亚专科,设立亚专科组长负责各亚专科建设,专科组长均为科室临床能力强,科研技术突出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负责,并开设亚专科及专家门诊,定期组织亚专科小组会议讨论学科发展。
03
技术特色
▲向上滑动
1、缺血性卒中早期的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技术
脑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70%,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等特点,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是缺血性卒中超早期的主要治疗手段。我科作为中山三院卒中中心的核心科室之一,建立了完备的卒中诊治流程,设立了静脉溶栓小组和血管内治疗小组,积极开展缺血性卒中超早期的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平均每年完成超过例静脉溶栓和50例动脉取栓,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功能预后。
2、脱髓鞘疾病的寡克隆带、AQP4及MOG抗体检测
我院是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卒中学会神经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在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研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发性硬化(MS)与视神经脊髓炎(NMO)同属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两者均能致残,且易复发,对青壮年劳动力造成严重危害,虽然两者有许多共同点,但是有不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和预后也不同,但临床上二者常易混淆。我科在国内率先开展MS患者的寡克隆带测定以及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NMO患者血中的AQP4抗体、MOG抗体以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MS、NMO及其他脱髓鞘疾病。
3、免疫吸附治疗
免疫吸附作为一种血浆置换基础上发展的血液净化疗法,具有净化致病抗体、自身血浆回输、不需要补充外来血浆、降低感染/过敏风险等优势,为患者提供更便捷安全的治疗方案。我科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对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难治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自体免疫性脑炎、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疾病的免疫吸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4、NMDAR脑炎及其它自身免疫性脑炎(AIE)的抗体测定
NMDAR脑炎及其它自身免疫性脑炎(AIE)确诊困难,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检测,而NMDAR抗体是AIE的特异性标记物之一,目前国内开展该指标检测的实验室不多。我科实验室引进国外先进的试剂盒已可准确地检测NMDAR抗体,敏感性达80%,特异性达%,已成功地辅助诊断多名患者。另外通过与外单位合作我科还确诊了多名其它抗体相关性AIE(如LGl1、GABARB1/B2、AMPA1、AMPA2、CASPR2等),目前我科正积极引进其它多种自身免疫性脑炎检测方法。
5、肠道微生态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
肠道菌群失调参与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我们在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等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进行了肠道菌群的检测,发现肠道菌群中特定种属的变化在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特异性,通过补充外源性有益菌可明显改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目前我科正积极推进肠道菌群在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小血管病、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等的临床转化研究。
6、隐球菌脑膜炎的分层诊断与分型分期治疗
我院是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神经内科管理分会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学组组长单位,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研究中具有扎实的基础。隐球菌脑膜炎是所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诊断和治疗难度最大的疾病,病死率在40-60%以上。由于早期缺乏敏感的隐球菌诊断方法,有些患者在检查十次以上才发现是隐球菌脑膜炎,给患者后续治疗带来极大困难。我科在国内对隐球菌性脑膜炎首次提出分层诊断与分型分期治疗,较早应用胶体金技术和脑脊液二代测序技术辅助诊断,显著提高隐球菌脑膜炎早期诊断率,加上正规、阶梯的抗隐球菌治疗,尤其是在隐球菌性脑膜炎中应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我科目前已诊治隐球菌脑膜炎病例超过1例,死亡率已降至10%以下。
7、开展神经疑难重症患者的新技术
我院是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病理学组组长单位,我科与神经外科合作每年开展20-30例的脑立体定向活检术,用于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颅内肿瘤、寄生虫感染、结核性肉芽肿等各种疑难病例的诊断。我科实验室开展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可行常规染色和阿立新兰染色、抗酸染色和印度墨汁染色等特殊染色,以利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等疾病的鉴别。
8、开展周围神经的自身免疫病的抗体检测和周围神经活检技术
近年来我科开展了许多种周围神经疾病的自身免疫病的抗体检测(GQ1b、GM1、GM2、GM3、GD1a、GD1b、GT1b等),使得周围神经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更加精准。另外,近五年来,我科还开展了周围神经活检技术,对神经免疫性疾病、脱髓鞘、副肿瘤综合症、神经遗传及变性疾病鉴别诊断提供价值。
9、干细胞治疗
针对部分神经科疾病患者病情重,治疗方法有限,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我科积极开展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干细胞治疗涵盖神经科10余种疾病,包括重症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神经变性病,如重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系统萎缩及运动神经元病;还包括神经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及自身免疫性脑炎等。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亦观察到多名患者的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干细胞在神经科疾病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前景,我科将继续大力推广干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为常规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带来一线生机。
04
优秀的人才梯队
我们强化亚专科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国内外研修学习制度,支持中青年骨干赴国内外一流神经科进修学习,加强国际交流,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和日本知名研究机构保持并开展长期实质性的合作,定期邀请专家来科室访问讲学。面向国际培养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后备骨干,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05
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本专科强调以临床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临床。作为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以组长单位承担了多项Ⅱ期和Ⅲ期新药临床试验,参加了两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PRoFESS和TOWER研究)。近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发表临床SCI论文余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余篇。年获得我院优秀学科建设三等奖;年获得我院优秀学科建设一等奖;年获得我院优秀学科建设二等奖。年和年获得我院优秀学科建设一等奖。年至年荣获我院国家自然基金前十科室第一名,年度荣获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室最佳贡献奖;年至年荣获我院发表SCI论文前十科室第一名。
06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科室高度注重学科临床研究进展和学术交流,多次承办全国及省级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科室讲座,连续举办了12期《全国脱髓鞘疾病临床与基础进展研讨班》,举办了八届岭南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大会。
科室专家
胡学强
陆正齐
边连防
彭福华
陈晓红
邱伟
彭立胜江滢
杨渝
戴永强
朱灿胜
鲍健
伍爱民
龙玲
卢婷婷
秦冰
王玉鸽
魏磊
汪丽清
信息来源
神经内科
编辑
曾兆萍
审核
周林丽
核定发布
邱伟
扫描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