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2日-13日,第二届感染病与肝病卓越研究年度论坛(LeadingInvestigators’ForumonInfectiousandLiverDiseases,LIFILD)在上海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医院张文宏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医院马雄教授主持和承办。会议沿袭第一届LIFILD“不忘初心,无问东西”的宗旨,向大家介绍了年中国土地上感染病与肝病领域的卓越研究成果。会议特别采取了第一作者汇报成果,通讯作者介绍文章整体思路和背后的精彩故事的全新形式,旨在与临床医生分享经验,提高临床医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本次会议同时开放网络直播形式,观看人次近2万人次。
专家致辞
庄辉院士首先与大家分享了对本次论坛精神的理解,希望参与学术报告的专家团队通过本次论坛总结过去,提高团队信心;分享经验,与大家共同进步,提高科研水平;展望未来,认识到尽管中国感染病和肝病领域的研究水平在近年突飞猛进,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希望藉此论坛大家一起继续进步。
贾继东教授致辞祝贺会议越办越好;希望中国感染病及肝病医生的科研水平日益提高,早日跻身世界前沿。
张勘处长与大家分享了围绕临床问题展开科研创新的分析与思考,向大家强调了临床研究的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性,指出“好的临床医生注定是临床科研者”;希望临床医生意识到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的相辅相成;呼吁临床医生们聚焦科研方向,具有问题意识;选好切入点,源于临床实践,立足科研前沿;既要学习国际前沿优质研究,又要有创新意识。
感染病与肝病研究年度荟萃
01
病毒性肝炎
厦门大学的夏宁邵教授团队介绍了一种新戊肝病毒分泌型抗原(ORF2S)的发现及其抗原性与功能研究。该研究揭示了HEV生物学中未被认识的“盲区”,揭示了病毒免疫逃避机制和发病机制。
南方医科大学的彭劼/侯金林教授的团队的研究着眼于血清HBV核心抗体(anti-HBc)水平对乙肝患者停药后复发的预测。该研究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转归的预测提出新的生物标志物,对慢性乙型肝炎耐药管理和优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生命组学研究所的唐丽教授的团队介绍了他们对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引起HBV持续感染的全新探索。该研究揭示了体液免疫应答对于清除HBV的重要性,为日后临床HBV病毒清除带来新的思路和治疗策略。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夏宇尘教授团队的研究探索了IFN-α辅助清除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机制及mIFN-α不同亚型的抗病毒作用,加深了对HBV感染的病毒学机制、IFN抗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理解。
02
肝脏损伤及修复
上海市海军军医大学谢渭芬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了慢性肝损伤过程中胆管细胞转化为同时具有胆管上皮细胞和肝细胞部分表达属性和形态特性的“双相细胞”,并且在人体多种疾病来源导致的肝硬化标本中均检测到这种“双相细胞”。该研究更新了对肝细胞再生来源的认识,为临床慢性肝损伤和肝硬化的诊疗提供了新角度。
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同医院杨玲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细胞中的CREG通过抑制细胞死亡和炎症来预防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此研究提示CREG可以防止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为后续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03
肝脏肿瘤
来自上海交通大医院的孔晓妮教授团队结合GEO数据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临床肝癌样本的预后分析,发现脂代谢相关基因TD26在的高表达可作为肝癌预后的独立诊断指标,并通过后续研究探索其分子生物学机制、发现TD26的表达量与肝癌细胞对二甲双胍的敏感性之间的关联等,为今后肝癌的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04
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
吉医院牛俊奇教授团队探索了乙醛对于T细胞肝炎的作用和影响,以动物模型、体外细胞实验和临床研究结合,发现了ALDH2基因缺陷可以导致酒精摄入后体内乙醛及糖皮质激素水平增加、抑制T细胞活化。此结果进一步揭示了酒精性肝病的机制,对于ALDH2酶基因缺陷率高达35%~45%的亚洲人群尤其有价值。
来自医院的汪艳教授团队介绍了关于肝纤维化定量评估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这一肝纤维定量评估系统不仅可提高组织纤维化评分的精确性和效率,同时为进行有效地重复、稳定地分析提供了依据。这对指导患者个体化精准诊疗有重要意义。
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陈鹏教授团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秘了药物性肝损伤中肠道菌群的神秘角色。该研究首次揭示肠道微生物参与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肝脏损伤的机制,并提示操纵肠道菌群是解决这一重大药物性肝损伤的潜在的新策略。
05
胆汁淤积肝病
来自陆军医院(医院)柴进教授团队介绍了关于胆汁淤积肝病的原创性研究。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胆汁淤积中新发现的胆酸排泌蛋白——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3A1的表达,并评估了其在胆汁淤积发展过程中的功能。这对胆汁淤积肝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和临床治疗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医院消化内科马雄教授团队汇报的研究揭示了导致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SC)慢性化和纤维化发生的疾病新机制和RANKL与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该研究为寻找疾病早期诊断新标志物提供研究方向,为未来治疗IgG4-SC提供了新的免疫治疗靶点。
06
细菌性感染
浙医院俞云松教授团队回顾性分析了-医院MRSA的流行病学资料,通过WGS及cg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型后发现社区来源的ST59MRSA医院获得性MRSA感染中的占比逐年增加,且在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和溶血测定中表现出增强的毒力。该研究基于发现临床问题,并且基于科学假设而进行规范流调,强调合作与交流,结合基础科研,为我们树立临床研究的典范。
医院王明贵教授团队发现流行菌株在前喹诺酮时代主要为A血清型、CC5与CC1克隆群,而在喹诺酮时代转变为以C血清型、CC克隆群为主的菌群。耐药克隆ChinaCC-R1-C/B和ChinaCC5-R14-A对流脑传播发挥重要作用。团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脑膜炎奈瑟菌的耐药与进化变迁,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流脑疫苗的研发,强调了监测与快速应对的重要性。
07
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疾病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余宏杰教授团队对H7N9的流行病学、传播动力学和大流行风险等展开研究,通过聚集性H7N9疫情的流行病学参数的变化,定量评估H7N9病毒人际间的传播风险是否发生变化。余教授团队的研究不仅为流感大流行的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医院刘映霞教授团队阐述了一系列H5N6病毒感染临床特征和机体免疫应答机制。刘映霞团队从临床病例入手,从体液和细胞免疫方面探讨H5N9感染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问题的方法,值得各位临床医生借鉴与学习。
08
炎症
来自于医院传染科赵英仁教授团队着眼于自噬功能障碍与炎症失控的关系。在肝脏星状细胞及小胶质细胞中的实验表明,LPS能通过p38介导的途径抑制自噬;自噬的抑制又与炎症反应的失控有关。该研究联系炎症和自噬两个通路,为对感染与炎症的探索提供新角度。
09
结核病
医院张文宏教授团队介绍了一项基于吡嗪酰胺分子药敏结果指导耐多药结核病的精准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显示,分子药敏显示吡嗪酰胺敏感的患者的治疗疗程在不新增药物的情况下疗程缩短至12个月,提高治疗成功率至80%以上。该研究中所应用的方案是目前中国唯一原创的短程方案,也是基于分子药敏的精准治疗新策略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前瞻性论证。
科学研究指导下临床思维训练
本届年度卓越论坛新增“科学研究引导下的临床思维训练”板块,力求用“科学研究”解释疾病、用“科研技术”诊断疾病、用“科研成果”优化治疗,以及用“科研思维”服务临床。来自上海交通大医院消化内科马雄教授团队的肖潇博士汇报了一例肝内胆汁淤积诊治引发的思考。大讨论中涉及了家族性胆汁淤积的药物治疗,以及利福平用于持续性肝细胞分泌障碍的单中心经验和可能机制,以及安全性等问题。来自医院的李杨博士汇报了一例临床常见的可疑耐药的结核性脑膜炎病例,介绍了多项二线抗痨药物应用的循证学依据和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独特价值。本次临床实战让参会人员充分感受到了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相互融合的魅力。
大会剪影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最末有惊喜!)
年澎湃而来。我们深知,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的存在都是为人类的发展谋福祉,也是一场没有终点却永有希望的接力跑,需要中国科学家一棒接一棒地跑向未来。第二届LIFILD的顺利召开其实是一次抵达与出发的转化,中国学者正以自信从容又满怀谦虚的姿态行走在了新征程上。谨此,再次感谢各位教授、专家和同道们的积极参与,也向为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不断奋斗的人们表示敬意!祝愿大家万事如意,新年快乐!
文字编辑:张琪然,李杨,王绮夏,众感染豆;
图片整理:张昊然,张典
审阅:张文宏教授,马雄教授
华山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