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我国共有40种法定传染病,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空气、飞沫、尘埃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苍蝇是消化道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即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也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了被传染源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手或玩具、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而感染;吸血节肢动物是虫媒传播;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血制品通过血管进入人体而感染,称为体液传播;接触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时,土壤就成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常用的药物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金刚烷胺、金刚乙烷等。老人、儿童免疫抑制的病人以及易出现并发症者是流感疫苗最合适的接种对象。严重过敏体质者、妊娠3个月以内的孕妇禁忌接种。
4.麻疹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及眼睑水肿是麻疹的特点,麻疹粘膜斑具有早期诊断意义。皮疹特点: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见于耳后发际、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及手心足心,为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褪色,可融合成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麻疹高热时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酒精擦浴,冷敷,体温超过40℃时可用小量的退热剂,以免发生惊厥。呼吸道隔离病人至出疹后5天,有并发症者延至出疹后10天.接触的易感儿隔离观察21天。
5.典型水痘皮疹的特点是皮疹分批出现,初始为红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椭圆形小水泡,周围伴有红晕,疱液先透明而后浑浊,疱疹易破溃,常伴瘙痒,2~3天开始干枯结痂。不同性状的皮疹同时存在,是水痘皮疹的重要特征。皮疹为向心性分布,躯干多,四肢少是皮疹的又一特征。阿昔洛韦是目前首选的抗病毒药物,在水痘发病后24小时内应用才有效。高热时给予退热剂,但禁用阿司匹林,其可诱发Reye综合征。皮质激素可导致病毒播散,一般不宜使用。无并发症患儿在家隔离治疗,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诊后7日止。易感儿接触后应隔离观察3周。
6.流行性腮腺炎典型病例以腮腺炎为主要表现。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体征,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面发热但不红,有疼痛及触痛,张口、咀嚼特别是食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护理重点是减轻疼痛,局部冷敷,可用茶水或食醋调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患处;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或软食,忌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以免引起唾液分泌增加,肿痛加剧;睾丸炎时可用丁字带托起阴囊,局部间歇冷敷以减轻疼痛。无并发症患儿一般在家中隔离治疗,采取呼吸道隔离,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3天为止。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观察3周。
7.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甲型及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而部分乙型、丙型及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病并可发展为肝硬化,且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有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经过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母婴传播也是乙型肝炎重要传播途径。
(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在肝功能检测中最为常见。急性黄疸型肝炎明显升高;慢性肝炎可持续或反复升高;重型肝炎时因大量肝细胞坏死,ALT随黄疸迅速加深而下降,称为胆-酶分离。
8.肝炎病毒病原学(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血清抗-HAV-IgM是甲肝病毒(HAV)近期感染的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血清抗-HAV-IgG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V的病人,为保护性抗体。
(2)乙型肝炎:①表面抗原(HBsAg)阳性见于乙肝病毒(HBV)感染者,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抗-HBs阳性主要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②e抗原(HBeAg)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③核心抗原(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如检测到HBcAg,表明HBV有复制,因检测难度较大,故较少用于临床常规检测。④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和DNAP:均位于HBV的核心部分,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HBVDNA定量检测有助于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
(3)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早期即可出现,治愈后很快消失,因此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是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标记。抗-HCV-IgM见于丙型肝炎急性期,病愈后可消失。
9.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艾滋病病人应采取血液/体液隔离,已感染HIV的育龄妇女应避免妊娠、生育,以防止母婴传播。
10.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蚊虫是乙脑主要传播媒介。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处理好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是抢救乙脑病人的关键。
11.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颊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性皮疹和退疹后片状脱皮为特征。猩红热皮疹多在发热后第2日出现,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迅速波及全身。皮疹为针尖大小的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触之有砂纸感,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特征性体征有“帕氏线”、“口周苍白圈”、“杨梅舌”。青霉素为首选治疗药物。隔离患儿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有化脓性并发症者应隔离至治愈为止。密切接触者需观察7天。
12.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临床以突发高热、嗜睡、反复惊厥,迅速发生休克、昏迷为特征。便培养分离出痢疾杆菌是诊断的最直接依据,送检大便标本应做到尽早、新鲜、选取黏液脓血部分多次送检。对患儿采取肠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连续3次便培养阴性为止。
1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以起病急、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症为主要表现。呼吸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但不少于发病后7天。
14.痰结核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的方法,痰菌阳性说明病灶是开放的,具有传染性。胸部x线检查是早期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结核菌素试验采用PPD,取0.1ml,即5结素单位(TU)于左前臂屈侧中、下1/3交界处做皮内注射,注射后48~72小时测量皮肤硬结的直径。直径小于5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或不足20mm出现水疱、坏死为强阳性。
15.肺结核化疗原则是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常用药物,杀菌剂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吡嗪酰胺;抑菌剂有对氨基水杨酸钠、乙胺丁醇、氨硫脲,卡那霉素等。用药时应注意观察病人服药情况,及时发现药物的副作用,如利福平可出现黄疸、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及变态反应;链霉素可出现耳聋和肾功能损害;对氨基水杨酸钠可有胃肠道刺激、变态反应;异烟肼可有周围神经炎、中毒性反应;乙胺丁醇可以出现球后视神经炎。
16.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
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透明或呈毛玻璃状;白细胞增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定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均降低是结核性脑膜炎的典型改变。
17.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头面部、颈部、背部等。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严禁挤压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受到挤压时,细菌可沿眼静脉和内眦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18.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有多个疖融合而成。常发生在皮肤较厚的颈部和背部。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19.口底、颌下与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易致喉头水肿或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护考小宝典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