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是最严重的结核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是导致结核病死亡的关键因素。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主要是因新型隐球菌导致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发病十分隐匿,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极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很容易出现误诊误治的现象,晚期的治疗也没有效果显著的药物,具有较高的病死率。本研究探究了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医院年2月-年7月收治的60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为甲组,并选取同期的60例结核性脑膜炎为乙组。甲组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9岁,平均(38.11±14.46)岁,延误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个月,出现14例癫痫。乙组中有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5岁,平均(37.23±12.35)岁,延误确诊的平均时间半个月。
1.2方法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采用墨汁染色法、阿利新兰染色法与瑞士吉姆萨染色法进行检测确诊;结核性脑膜炎:采用抗酸染色法、脑脊液结核菌培养法、改变抗酸染色法以及XpertMtb/RIF法进行检测确诊。对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头颅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
1.3诊断标准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热以及头痛等;脑脊液墨汁染色以及阿利新兰染色等发现新型隐球菌。此组患者均满足两个要求。结核性脑膜:存在脑膜炎表现;脑脊液镜检、XpertMtb/RIF法等检测中超逸1项为阳性;没有出现其他性质的脑膜炎证据。此组患者均满足3项要求。
1.4排除标准神经系统感染继发在神经系统手术以及颅脑创伤者,还可能是继发在白血病等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入院前进行过有效的抗真菌或抗结核治疗者;临床资料不全面者。入选患者存在其中任意一项即排除。
2.1两组实验室确诊方法的具体分布甲组:墨汁染色呈阳性42例,阳性率70.00%;阿利新兰染色呈阳性54例,阳性率90.00%,瑞氏吉姆萨染色呈阳性60例,阳性率%。乙组:抗酸染色法呈阳性1例,阳性率1.67%;脑脊液结核菌培养呈阳性2例,阳性率3.33%;XpertMtb/RIF呈阳性4例,阳性率6.67%;改良抗酸染色法呈阳性57例,阳性率95.00%。
2.2两组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的对比从脑脊液检查结果来看,两组患者氢氧化物指标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腰穿压力、葡萄糖、白细胞和蛋白指标数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临床分期的对比通过MRC对两组患者予以分析,结果显示其临床分期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对比
表2:两组患者临床分期的对比例(%)
2.4两组患者头颅影像学的对比
两组患者接受头颅MRI或CT检查,能够将颅内存在的脑梗死、脑积水以及脑膜强化等特征性变化充分发现。甲组患者的检查阳性率41.67%,明显大于乙组的29.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影像表现中脑膜强化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头颅影像学的对比例(%)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不显著,脑脊液检查和结核性脑膜炎相近,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比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高,所以,绝大部分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早期误诊成结核性脑膜炎,并接受抗结核治疗。本研究甲组患者的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个月,一些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后,病情没有得到缓解,甚至又加重的情况后才考虑隐脑,错过了早期的最佳治疗机会,同时,抗结核治疗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避免粘连出现脑积水,提高预后质量,但患者误用激素以后,会引发症状明显加重,新型隐球菌的大量增殖。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较隐匿,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影响学脑膜强化、腰穿压力以及蛋白等的对比存在差异性,认为其可能和新型隐球菌代谢高于结核菌的代谢有关。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在没有发现新型隐球菌前的诊断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对于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患者,需要加强警惕。墨汁染色是重要的诊断标准,但是其阳性率较低。本研究显示瑞氏吉姆萨染色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阳性检测率较高,改良抗酸染色对结核性脑膜炎阳性检测率较高。对于脑膜炎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外结核灶者,应防治先入为主的意识,对其临床症状有效分析,对于疑似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需要多次接受病原学检查。此外,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容易感染人群,都是免疫功能较弱患者,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伴随结核性脑膜炎者也时有发生,对仅采用抗真菌或者是抗结核治疗效果不显著者,应该对伴随感染充分考虑,进一步查找有关证据,确定后立即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症状表现不显著,鉴别存在一定困难,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的现象。需要将脑脊液瑞士吉姆萨染色联合改良抗酸染色,对两种结膜炎进行病原学确诊。
中外医学研究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