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笔记3结核性脑膜炎

文章来源:结核性脑膜炎   发布时间:2021-7-20 9:24:28   点击数:
 

结核性脑膜炎,染结核3~6个月最易发生。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约占60%。自普及卡介苗接种和有效抗结核药物应用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降低,预后有很大改进,但若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较高,故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一、病理

1.脑膜病变

软脑膜弥漫充血、水肿、炎症渗出,并形成许多结核结节。蛛网膜下腔大量炎症渗出物积聚,因重力关系、脑底池腔大、脑底血管神经周围的毛细血管吸附作用等,使炎症渗出物易在脑底诸池聚集。渗出物中可见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及干酪样坏死。

2.脑神经损害

浆液纤维蛋白渗出物波及脑神经鞘,包围挤压脑神经引起脑神经损害,常见面神经、舌下神经、动眼神经、展神经障碍的临床症状。

3.脑部血管病变

在早期主要为急性动脉炎,病程较长者,增生性结核病变较明显,可见栓塞性动脉内膜炎,严重者可引起脑组织梗死、缺血、软化而致偏瘫。

4.脑实质病变

炎症可蔓延至脑实质,或脑实质原已有结核病变,可致结核性脑膜脑炎。少数病例脑实质内有结核瘤。

5.脑积水及室管膜炎

室管膜及脉络丛受累,出现脑室管膜炎。如室管膜或脉络丛结核病变使一侧或双侧室间孔粘连狭窄,可出现一侧或双侧脑室扩张。脑底部渗出物机化、粘连、堵塞,使脑脊液循环受阻,可导致脑积水。

6.脊髓病变

有时炎症蔓延至脊膜、脊髓及脊神经根,脊膜肿胀、充血、水肿和粘连,蛛网膜下腔完全闭塞。

二、临床表现

典型结核性脑膜炎起病多较缓慢。根据临床表现,病程大致可分为3期。

1.早期(前驱期)

约1~2周,主要症状为小儿性格改变,如少言、懒动、易倦、烦躁、易怒等。可有发热、食欲缺乏、盗汗、消瘦、呕吐、便秘(婴儿可为腹泻)等。年长儿可自诉头痛,多轻微或非持续性;婴儿则表现为蹙眉皱额,或凝视、嗜睡,或发育迟滞等。

2.中期(脑膜剌激期)

约1~2周,因颅内压增高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惊厥等。出现明显脑膜刺激征。幼婴则表现为前囟膨隆、颅缝裂开。此期可出现脑神经障碍,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瘫痪,其次为动眼神经和展神经瘫痪。部分患儿出现脑炎症状及体征,如定向、运动和(或)语言障碍。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视神经炎或脉络膜粟粒状结核结节。

3.晚期(昏迷期)

约1~3周,以上症状逐渐加重,由意识蒙陇,半昏迷继而昏迷。阵挛性或强直性惊厥频繁发作。患儿极度消瘦,呈舟状腹。常出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最终因颅内压急剧增高导致脑疝,致使呼吸及心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

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的表现为:①婴幼儿起病急,进展较快,有时仅以惊厥为主诉;②早期出现脑实质损害者,可表现为舞蹈症或精神障碍;③早期出现脑血管损害者,可表现为肢体瘫痪;④合并脑结核瘤者可似颅内肿瘤表现;⑤当颅外结核病变极端严重时,可将脑膜炎表现掩盖而不易识别;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脑膜炎时,常表现为顿挫型。

三、诊断

早期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周密的临床观察及对本病高度的警惕性综合资料全面分析,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脑脊液中查见结核分枝杆菌。

四、鉴别诊断

应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肿瘤进行鉴别。

五、治疗

应抓住抗结核治疗和降低颅高压两个重点环节。

1.一般疗法

应卧床休息,细心护理,对昏迷患者可予鼻饲或胃肠外营养,以保证足够热量。应经常变换体位,以防止压疮和坠积性肺炎。做好眼睛、口腔、皮肤的清洁护理。

2.抗结核治疗

联合应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结核杀菌药物,分阶段治疗。

(1)强化治疗阶段:联合使用INH、RFP、PZA及SM。

(2)巩固治疗阶段:继续应用INH、RFP或EMB。

3.降低颅高压

最早于10天即可出现,故应及时控制颅内压,措施如下:①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②利尿剂:乙酰唑胺;③侧脑室穿刺引流;④腰椎穿刺减压及鞘内注药;⑤分流手术。

4.糖皮质激素

能抑制炎症渗出,从而降低颅内压,可减轻中毒症状及脑膜刺激症状,有利于脑脊液循环,并可减少粘连,从而减轻或防止脑积水的发生,是抗结核药物有效的辅助疗法,早期使用效果好。一般使用泼尼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plm.com/nmyyl/1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