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次募资,吃6年
作者:郑敏芳
编辑:松壑
“0收入”企业的巨额融资计划正在引发市场争议。
6月7日,拟登陆科创板的智翔金泰(.SH)发布了网上路演公告。
此番IPO,智翔金泰拟发行0.92亿股募资39.80亿元,投向“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一二期改扩建”、“抗体药物研发”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项目的建设。
智翔金泰主攻自身免疫性、感染性和肿瘤三大类疾病,在研产品以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为主。
其中针对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的单克隆抗体药物GR已进入上市申请阶段,其他产品均处于在研状态。
由于无药品上市,目前智翔金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0。
如此背景下,智翔金泰的融资计划饱受诟病。
有市场人士认为,智翔金泰的产品过于单一且同类靶点药物竞争激烈,这并不足以支撑其巨额融资计划。
事实上,将智翔金泰的募资额放在以第五套上市标准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中,也并不常见。
信风(ID:TradeWind01)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年6月7日,科创板共有19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其中IPO募资额超过40亿元的仅有康希诺(.SH)和君实生物(.SH)2家医药企业,分别为52.01亿元、48.36亿元。
不过对于智翔金泰来说,IPO募资确实犹如“救命钱”。截至年一季度末,其期末现金余额仅为0.42亿元。
但若按照智翔金泰年5.76亿元的亏损粗算其“烧钱节奏”,此次募资甚至可以支撑其未来6年的经营。
这次首发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市场正在拭目以待。
01
第五标准的“新高”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让不少产品尚处于临床阶段的医药企业也有机会叩响A股的大门。
根据规定,“第五套上市标准”仅对市值和研发进展提出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二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日前准备发行的智翔金泰正是以第五套上市标准申报科创板IPO。
主营抗体药物研发的智翔金泰旗下产品涉及自身免疫性、感染性和肿瘤三大类疾病,其中距离商业化目标最近的是单克隆抗体药物“GR”。
智翔金泰已就“GR”在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的应用上向药监局递交上市申请,预计年初可获批。
报告期内智翔金泰暂无主营业务收入,但依靠技术服务、转授权以及原材料销售获得了一部分收入。
年至年,智翔金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7万元、.02万元和47.52万元,同期归母净亏损分别为3.73亿元、3.22亿元和5.76亿元。
年一季度,智翔金泰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亏损分别为10万元、2亿元。
虽然收入规模有限,但智翔金泰的“胃口不小”。
招股书显示,智翔金泰拟发行0.92亿股募资39.80亿元,投向“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一二期改扩建”、“抗体药物研发”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项目的建设。
事实上,参照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科创板企业募资情况来看,智翔金泰的募资额排名可谓名列前茅。
信风(ID:TradeWind01)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年6月7日,科创板共有19家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其中实际IPO募资额超过30亿元的仅有康希诺、君实生物和迈威生物(.SH)3家企业,分别为52.01亿元、48.36亿元和34.7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3家企业的计划募资额均低于智翔金泰。
招股书显示,康希诺、君实生物和迈威生物的IPO拟募资额分别为12.21亿元、30.39亿元和31.65亿元。
不仅如此,相比智翔金泰,彼时的康希诺、君实生物和迈威生物距离商业化目标更进一步。
年8月上市的康希诺彼时旗下用作应急使用及国家储备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Ad5-EBOV)已获批上市,同时二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CV2)和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CV4)均已进入上市申报阶段。
同年7月上市的君实生物同样也已经实现部分产品的商业化,例如用于治疗既往标准治疗失败后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JS药物已经在年底获批上市,并由此成为国内首个成功上市的国产PD-1单抗药物。
上市前的年,君实生物产品销售收入已经达到7.74亿元,印证了JS商业化的前景。
与智翔金泰业务颇为相似的迈威生物同样主攻抗体药物,虽然彼时同样未有药品获批上市,但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9MW”、预防肿瘤骨转移患者发生骨相关事件等的“9MW”和适用于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的“9MW”共计3款单抗药物均已进入上市申报环节。
“巨额募资”的B面,是市场也在用脚投票。
例如以第五套标准上市的荣昌生物(.SH)和海创药业(.SH)IPO计划募资额虽然分别达41.07亿元、25.72亿元,但实际募资额却只有26.12亿元、10.62亿元。
对比来看,智翔金泰此番近40亿元的募资额是否会面临“腰斩”风险,需要等待市场的进一步反馈。
02
群雄逐鹿
从商业化前景来看,智翔金泰旗下用于治疗银屑病的“GR”确实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人数约为万人,而单人治疗费用最高可达到22.40万元/年。
具体来看,针对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目前业内治疗方案包括酸类药物、光照疗法、生物制剂等。
作为治疗银屑病的生物制剂,“GR”主要以IL-17A为作用靶点帮助患者抗炎,控制病程。
智翔金泰的GR是国内企业首个提交新药上市申请的IL-17单克隆抗体。
在此之前,IL-17单克隆抗体的市场主要被外资企业所占领。诺华制药的司库奇尤单抗、礼来的依奇珠单抗是目前国内治疗方案的主流药物。
虽然司库奇尤单抗已被纳入医保目录,但治疗费用并不低,单价仍达到元/支,年治疗费用高达4.04万元;而依奇珠单抗的定价则高达元/支,年治疗费用为2.59万元。
公开数据显示,司库奇尤单抗和依奇珠单抗全球销售额分别达到.59亿元、.56亿元。
如此来看,智翔金泰的GR如若商业化,的确具有显著的商业前景。但GR所要面临的劲敌并不只有诺华制药和礼来。
国内企业早已在IL-17A靶点上掀起了“内卷”。
上市进程仅次于智翔金泰的国内企业是恒瑞医药(.SH)。药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