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
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
在儿科急症中占相当高的比例,它以全身发热或肢体部分灼热为其症候特征。
它的范围极广,无论是外因或内因所致的急、慢性病症几乎都有发热的症状出现,中医认为发热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交争营卫偏胜偏衰阴阳不相既济的一种表现。
小儿发烧的原因很多
总体来说,不出外感、内伤、局部感染和疫疠气等四个方面。
小儿肌肤疏薄外邪易入,生冷不节,内伤乳食五脏积热,阳虚气弱,阴虚液竭等也可引起发热另外外伤感染、疮毒和一些传染病也可以引起发热在儿科中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是最常见的。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37℃之间,西医将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度发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1℃以上)。
中医界认为只要人体体温超过37℃就算发热,但排除生理因素的影响。
当孩子发烧时
家长可能出现处理的几大误区
*洗澡等物理降温;
*口服美林、泰诺等解热退烧药;
*害怕烧成肺炎或脑膜炎等;
*发烧应该多喝水。
我的认知完全被颠覆
其实,这都是常见的处理方法和观念。为什么我在这里说是“误区”,因为,同样的退烧方法,有的患者使用后奏效,有的效果不明显,有的反而会造成患者病势愈加严重,这里就牵涉到如何使用、患者具体身体情况、周围环境、暂时与彻底、表象与实质的问题。
俗语曰:“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就是这个道理,正如说洗冷水澡能增强体质,那么拉一组15个儿童来做实验,有的儿童会因冷水刺激造成感冒,加重心肺肾的负担;有的会造成关节风湿;有的对冷水过敏还会起疹子……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关键看如何运用,适应与否。
关于发烧的处理方法,往往存在争议,我们可以辩论,可以探讨,希望大家能有所启发,找到适合患者自身的退烧方法。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发热(发烧)是许多疾病初期的一种防御反应,可促进免疫力的提升,从而降低一些致病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促进人体恢复健康。发热产生对抗病菌的抗体,增强人体白细胞内消除毒素的酶活力,增强肝脏对毒素的解毒作用。
误区一
发烧不是坏事,物理降温只是短暂让人体表温度下降,但体内温度仍然很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是一冷一热影响毛孔的开合,容易导致反复感冒,反而使病情复杂化。
误区二
发热本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表现,用了美林、泰诺一类的解热退烧药,强制出一身的汗,汗出体温降了。中医上讲,汗血同源,生病期间汗出多了容易导致人体正气更虚弱,正气虚弱了,不能抵抗病邪,导致病情延长,迁延不愈。
误区三
发烧会烧成脑膜炎或烧成肺炎,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只有肺炎或脑膜炎等疾病引起发烧,只有先有病才有发烧,发烧只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病理表现。
误区四
发烧是否要多喝水这个问题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而定,中医讲治病因素的湿邪和热邪共同致病就形成湿热,发烧就更难退。举个简单例子,在云南昆明气候干燥的地方夏天室外很热,但人躲到树下或时间一到晚上就很凉快;而在空气湿度比较高的地方例如成都,又热又潮湿,你到哪个地方都热,到夜晚都还很热。
发烧究竟该不该多喝水
看孩子的舌苔,正常人的舌苔淡红,舌薄白苔(即正常人的舌一般呈淡红色,舌面上铺有一层薄薄的、颗粒均匀、干燥适中的白苔)。如果舌苔很厚说明体内湿气很重,建议不要饮太多的水,一旦喝太多的水,湿和热会在体内一起形成湿热,会导致体温更难退,如果舌苔不厚就可以多喝水。
助长推和鼻炎治疗活动正在火热进行.......
大伙儿抓紧时间
长按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