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英,年生。天津市人。主任中医师。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为施今墨先生高足,行医50余年。曾任天津市中医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副会长,天津经济开发区国际医学培训中心主任,天津市科协常务委员,天津市医药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卫生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夭津中医》杂志主编,医院总顾问等职。
学术上一贯主张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长期临床中,先为大方脉,继则专事儿科30年,晚年专攻脑病。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及脑内科疾患有丰富的经验。除发表过大量论文外,主要著作有:《儿科疾病》、《何世英儿科医案》、《医论选读》、《历代儿科医案集成》、《重订幼科类萃》等。
在从事儿科医疗实践期间,曾创制"清降丸"、"肺闭宁"、“磨积片"、“疏表散"、“咳而安”等新剂型成药,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疗效显著,国内很多医疗单位照方配制,推广应用。后来首创中医脑病科后,全国不少地区相继建立中医脑内科、神志科、神经科、精神病科等,使中医脑病学逐渐成为中医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
医案目录
—、滋阴清热、祛淤开窍法治愈助儿半身不理
二、平肝熄风、滋益肝肾法洽愈智迟一例
三、养心安神法洽愈胆虛不寐一例
四、截疟法洽愈疟病二例
五、平肝熄风法洽愈顽固性头风一例
六、疏肝解郁、熄风定志法治愈呆病一例
七、鸡苏散合紫雪散洽愈高热癃闭一例
八、小陷胸汤加味洽愈胃脘痛一例
九、养阴润燥、活血化淤法治愈梅核气一例
十、疏肝降逆、调和心脾法洽愈脏躁一例
十一、平肝熄风、活血化痰法治愈偏枯一例
—、滋阴清热、祛淤开窍法治愈助儿半身不理
王某,女,2岁半。
初诊:年6月16日。
主诉及病史(其父代诉):午后发热,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左眼外斜视40天。病始于年1月,持续高热1周,体温39?40C,纳呆,消瘦,医院照胸片诊为右侧支气管淋巴结结核。住院接受链霉素、雷米封等治疗。2个月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胸片复査好转。但于年5月再次高烧,体温40“C以上,伴有嗜睡、喷射性呕吐、神志不清、阵阵抽搐。经査: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项强,克尼格征阳性,右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化验白细胞数/mm3,中性30%,淋巴69%,嗜酸1%,腰穿脑脊液压力升高,化验脑脊液细胞数/mm3,白细胞32%,蛋白微量,糖五管试验弱阳性。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抢救治疗两天,神志苏醒,体温较前下降,但发现右侧肢体瘫软无力,右下肢步履拖拉,行走需人搀扶,右丄肢上举受限,右手呈握拳状难伸,左眼向外斜视,精神迟钝,言语不清,夜睡不安、盗汗,虽仍继续以抗结核药物及“脉通液”等治疗;但每日午后体温仍持续在37?38°C,现已40余日。
诊查:体温37.5°C,神志尚清,答话含糊,面色不荣,精神不振,形体瘦弱,左眼向外斜视,右上肢上举,高不过头,右手指屈伸不能自如,呈握拳状拘挛,右下肢瘫软,舌红无苔,脉象细数。
辨证:阴虚生热,伤及经络。
治则:滋阴清热,通经活络。
处方:鳖甲10g青蒿5g白薇5g丹皮10g地骨皮10g生地10g玉竹10g地龙10g
二诊:6月27日。上方药服3剂,体温降至37.2°C以下。继续服用原方药7剂,潮热已解,精神好转,但便秘、腹胀、纳呆,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沉细而缓。诊为脾胃虚弱,食积停滞,治以健脾和胃,消积导滞。
处方:陈皮10g炒神曲10g鸡内金10g炒麦芽10g代代花5g香橼5g丹参10g荷梗10g
三诊:6月30日。进3剂,纳食稍好,大便未通。以原方加生大黄3g(后下)、黄苓6g、佩兰10g、厚朴花5g,以泄胃火、清肠热。
四诊:7月4日。大便通畅,面色已转红润,食欲增加,目睛有神,惟左眼仍向外斜视,右侧肢体活动不自如。舌红、苔薄白,脉细缓。考虑邪留经络、脉络瘀阻,治以祛瘀开窍,通利经络。
处方:菖蒲5g竹叶5g莲子心3g合欢花5g紫贝齿10g天花粉10g夜交藤10g炒麦芽炒神曲7剂
五诊:7月14日。夜睡安静,智力有所恢复,言语较前清楚,右上肢抬举伸屈及右下肢行走步态好转。再以原方加益智仁10g、桑寄生15g、怀牛膝10g、沙苑子10g、首乌藤12g、山萸肉10g、枸杞子10g、黄精10g、千年健10g、菖蒲5go服药达2个月之久,诸症均有好转,故效不更方。
患者于年10月6日复查:体重增加,精神面色均好,言语清楚,智力恢复,斜视的左眼复原,右侧肢体活动恢复正常。患者于一诊至完全治愈,未服用任何西药。
[按语]患者始由热邪伤及肺金,母病及子,肺虚不能输布津液,肾失滋生之源,则肾阴亏损,肝风内动,邪留经络。证见骨蒸痹热,半身瘫痪,神昏抽搐等。初诊治以青蒿鳖甲汤加减,养阴透热。鳖甲滋阴退虚热,青蒿清泄肝胆和血分之热,加白薇凉血退热,生地、玉竹、地骨皮、丹皮滋阴凉血,地龙清热活络止痉。《温热条辨》指出:夜热早凉,乃邪不出表,邪热留于阴分,故不能纯用滋阴,更不宜苦寒。因滋阴则恋邪,苦寒则化燥伤阴。初诊之方,主要是养阴清热,复阴以制火,邪去则热退,使隐伏于阴分之邪透发于阳分而解。复诊时,阴虚潮热虽解,但因饮食不节,积滞伤胃,脾失运化,出现虚中夹实之证。故以治理标实为主,方用陈皮、麦芽、神曲、鸡内金消食导滞,健脾和胃,佐佩兰芳香化浊,醒脾开胃。药后纳食略好,但仍腑实不通,三诊加大黄清腑畅下后,食欲增加,精神好转,正气来复,为祛瘀开窍、通经活络、治愈偏瘫奠定基础。方以菖蒲开心窍而祛邪;莲子心、竹叶、天花粉清心肺而除烦热;合欢花、夜交藤养血安神而悦神志;紫贝齿平肝除热,明目潜阳;麦芽、神曲调理脾胃,消导化食。五诊以益智仁、桑寄生、怀牛膝、沙苑子、首乌藤、山萸肉、枸杞子、黄精、千年健等,补益肝肾,健脑强神,以收全功。
本病证情复杂,临床治疗颇感棘手。然只要辨证准确,用药严谨,使虚热迅退、脾胃健、经络通,虽治仅百日,而获康复之卓效。
二、平肝熄风、滋益肝肾法洽愈智迟一例
高某,女,6岁。
初诊:年3月7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于出生后4天出现高热,黄疸,发热及黄疸消退后,遗留不自主点头、摇头症,半岁以后又经常抽搐。1岁之后抽搐虽已消失,但仍有不自主点头、摇头,流口水,并有两手内翻而摆动,走路不平衡等症状。3岁时失语,其他症状有所加重,现智力低下,对外界事物无反应。
诊查:舌质红,脉象弦细。医院脑系科诊断为“脑发育不全”。
辨证:脑髓不充,肝风未熄。
治法:平肝熄风,滋益肝肾。
处方:生紫贝齿60g生紫石英60g生石决明30g珍珠母30g旱莲草30g合欢花15g白蒺藜25g女贞子25g益智仁25g蜗牛壳12g天竺黄12g胆南星12g天麻18g麝香1g
上药共研细末,制为蜜丸,每丸6g重,每日早晚各服1丸,长期服用。
经服上方药半年后,患儿智力明显进步,对事物有反应,已能说简单的话,并可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点头、摇头、双手摆动等症状已基本得到控制,其他症状均有好转。
[按语]本例西医认为属“大脑发育不全”或“精神幼稚症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心为君主之官而主宰神明;肝为将军之官而主谋虑。小儿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均可导致心、肝、肾3脏的损伤,使髓海不充,神志衰弱,谋虑失常,而产生智力低下的病症O
何老根据“乙癸同源”之说,用女贞子、旱莲草、杜仲、首乌等药滋补肝肾精血,使精血充足而脑髓旺盛,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用合欢花、菖蒲、远志、益智仁增智安神,更佐以麝香开窍醒脑,兼用天竺黄、胆南星豁痰以助开窍,紫贝齿、紫石英、生石决明、珍珠母、白莱藜则为平肝熄风所用,诸药配伍,共奏促进智力发育之效。
三、养心安神法洽愈胆虛不寐一例
郭某,女,50岁。
初诊:年6月9日
主诉及病史:素罹“风湿性心脏病”,时时心悸(阵发性心动过速)。由于反复发作,因而精神负担较重,常致失眠。近半年来经常彻夜不寐,有时最多只能入睡1?2小时,但也常被噩梦惊醒。由于长期失眠,故见头晕、头沉、精神恍惚不振,食欲不佳,目前服西药,各种安眠药虽不断加大剂量,但均无效O
诊査:患者面色不华,精神比较紧张,恐惧心理甚浓,近期整夜不成眠,白天也不能入寐。舌质稍淡,舌苔白腻,脉细而弱。
辨证:心气不足,心阴亏损,胆虚不眠。
治则:养心安神。
处方:茯神12g丹参10g生龙齿15g竹茹10g陈皮10g朱寸冬12g远志6g炙甘草5g酸枣仁15g3剂
二诊:6月12日。服上药1剂后,夜可入睡,连续3天均如此,且很少做梦。精神好转,紧张心情略减,头晕头沉减轻,纳食稍增。苔腻已不著,脉细略数,弱象稍差。治已初效,仍按原方加党参10g,再进7剂。患者共服此方药9剂。
三诊:6月23日。汤药共服12剂,其间未服任何西药,但每夜均能熟睡,最少6小时,很少做噩梦。心情转佳,面色转华,纳量显增。头晕、头沉、心烦、心悸等均消失。疗效既彰,不宜更方,照原方再进,仍每日1剂。
四诊:7月4日。一般情况均好,睡眠始终安谧,为方便改服丸药,原方不变,加蜜成丸,每丸9g重,每日早晚各服1丸。
五诊:7月28日。所配丸药,已服2周,效果一如汤药,睡眠能巩固,近日虽炎暑闷热,也照样能睡。患者一般情况均好,心情较愉快。
[按语]不寐的病因很多,病机也较复杂,精神、气血、脏腑功能等各方面的失调均可致不寐。
本例因情志不舒,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导致心阴亏损、气血亏耗,以致神不守舍,胆虚不眠。故初诊处方以丹参、朱寸冬、酸枣仁、远志、炙甘草等养心,茯神、龙齿安神,伍以温胆汤加减,除烦入寐,而取得心神安谧之功
首战初捷,药力尚需加强,故二诊加党参补益中气,以助心主。不意从此长驱直入,疗效益彰,战果巩固。
四、截疟法洽愈疟病二例
例一刘某,男,34岁。
初诊:年5月7日。
主诉及病史:患间日疟4个月余,医院治疗并辗转求医均未显效。每次发作先有一大阵寒战,旋即高热,后热势随大汗而解。现患者食欲较差,精神尚可,周身无力。
诊査: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辨证:病在半表半里之间。
治法:拟以截疟之法治之。
处方:常山9g草果9g柴胡4.5g条苓9g半夏9g青蒿4.5g厚朴4.5g
上药水煎2次合并,于疟疾发作前1?2小时内顿服。
服药1剂,当天寒热未发作,又照上方连服药4剂,以后未再发作。
例二孙某,男,18岁。
初诊:年6月10日。
主诉及病史:发病月余,每夜先恶寒后发热,寒甚则战栗,昨晚体温高达40.5°C,口苦、纳呆,胸肋微满,大便正常。
诊查:舌质红,舌苔微薄白,脉象弦细而数。
辨证:诊属每日疟,由于阴分已伤。
治法:拟滋阴截疟并举,扶正驱邪兼顾。
处方:青蒿4.5g常山9g条苓9g生鳖甲9g炒建曲9g北柴胡4.5g银柴胡4.5g水煎2次合并,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内顿服。
二诊:6月11日。昨夜未发寒热,今日食欲仍差,微有恶心,体温37.2°C(口表),脉至减缓。照原方继续服药。
三诊:6月12日。昨晚寒热仍未发作,今天食欲仍不振,恶心反甚,晚饭后呕吐1次,吐岀物为食水。口苦不减,舌苔由薄白而转薄黄,脉转沉弦。大便3日未行,胸胁微满虽解,但有腹胀。病机由少阳而入阳明,改拟清腑为治。
处方:川锦纹9g炒建曲9g青蒿4.5g枳壳4.5g鲜茅根30g
四诊:6月15日。上方药连服2日,大便通畅,呕止食振,苔转薄白,寒热迄未发作。
[按语]例一为少阳经证而以和解枢机的截疟饮加减取效;例二为久疟高热伤阴,通过滋阴截疟并治,虽然寒热已不发作,但便秘不食,恶心呕吐,舌苔由白转黄,是病机由半表半里而转入中府,故以川锦纹通便泻热,解脾胃之困,辅以枳壳、建曲和其胃气,再以鲜茅根复其久病所伤之阴,取其不腻不燥、能润能利,故药后腑气通畅,病告痊愈。
五、平肝熄风法洽愈顽固性头风一例
王某,女,49岁。
初诊:年9月22日。
主诉及病史:左侧偏头痛已20年,平均每周发作1?2次,伴恶心呕吐,尤以行经前为甚。现经断已七八个月,头痛发作仍重,但未呕吐。经中西医长期治疗,每周仍发作。
诊查:兹诊患者左下眼睑肌肉痉挛,眼裂变小,左手有时小颤动,睡眠尚可,饮食二便正常,无高血压史,舌质略干,舌苔不著,脉弦细而数。
辨证:属阴血不足,肝阳上亢,发为头风,迁延不已。
治法:拟先以轻剂平肝熄风治之。
处方:珍珠母30g白僵蚕10g苏地龙12g豨莶草15g酒杭芍12g双钩藤12g白菊花12g炒桑枝20g龙胆草5g6剂
二诊:8月29日。自服中药后,已1周未头痛,一般情况较好,效不易法,原方药再服1周。
三诊:9月5日。头痛2周未发作,手颤已止,一般情况仍好。继续服原方药不变,再观察2周。
四诊:9月23日。经月头痛未发作,暂时停药观察。
[按语]本例偏头痛属阴血不足、肝阳上亢之头风证,长达20年之久,可谓痼疾矣。
一般来说,这样顽固之头风证,非全蝎、螟蚣很难熄风止痛,但全蝎、蝶蚣货源紧张,何老仅用僵蚕、地龙轻取,同时配伍珍珠母、钩藤、桑枝等,也同样取得速效。可见只要辨证准确,配伍得当,弱兵亦能成为劲旅。
六、疏肝解郁、熄风定志法治愈呆病一例
冯某,女,43岁。
初诊:年6月30日。
主诉及病史:因大丧逐渐发生精神异常,意识反应迟钝,两腿活动无力,走路困难o开始生活尚能自理。近2年来,上述症状加重,意识有时模糊,缺乏思维能力,经常失眠,精神呆板,行为拙笨,语声低微不清,走路需人搀扶,否则常易摔倒,头部已有数处摔伤,上肢活动尚可,近2个月下肢有轻度浮肿。
诊查:伸舌颤动,仅能伸出舌尖,舌质润,苔薄白,脉弦缓无力,两手平伸振颤,纳呆,大便秘结。
辨证:肝气郁结,肝风内动。
治法:疏肝解郁,熄风定志。
处方:合欢花10g夜交藤15g潼蒺藜10g青竹茹10g竹叶10g莲子心5g生龙齿15g益智仁10g紫贝齿15g云茯神10g7剂
二诊:7月7日。服上药7剂,精神明显好转,有喜笑表情,答话较前稍迅速,且多准确,能安静睡眠,行走稍见利落;惟伸舌尚迟钝,舌及两手平伸振颤均减轻。仍继前法治之。
处方:合欢花12g夜交藤20g潼蒺藜12g青竹茹10g竹叶10g莲子心5g生龙齿15g益智仁10g紫贝齿20g云茯神10g菖蒲6g陈皮10g6剂
三诊:7月14日。精神、饮食、睡眠尚好,手颤益轻,下肢浮肿已消,活动较前灵活。照上方去竹叶,仍服6剂。
四诊:7月21日。一般情况仍好,现已有说有笑,且语言较流利,原卧床不能翻身,现已能翻身活动。原方不变,再继服药6剂。
五诊:7月28日。对答自如,舌尖伸出较长,两手平伸已不颤动,惟下肢活动尚感乏力。
处方:桑寄生25g怀牛膝10g合欢花10g夜交藤15g潼蒺藜10g莲子心5g益智仁10g紫贝齿15g茯神10g6剂
六诊:8月4日。今天患者独自一人来诊。精神好,走路自如,已不感乏力,语言流利,伸舌自如,并已能做些家务活,偶尔失眠,兹处下方善后以巩固疗效。
处方:桑寄生25g怀牛膝10g合欢花10g夜交藤20g潼蒺藜10g竹叶10g莲子心5g益智仁10g紫贝齿15g茯神10g酸枣仁10g
[按语]肝气郁结,克伐脾胃,以致痰湿内生,蒙蔽心窍;气郁日久,损及肝肾阴血,以致虚风内动,病因病机予以明辨,针对其起病因于郁,以疏肝解郁为主,兼以熄风化痰、安神定志,获得较好的效果。
七、鸡苏散合紫雪散洽愈高热癃闭一例
张某,女,43岁。
初诊:年8月1日
主诉及病史(家属代诉):反复高热10余日,体温38?40°C,多汗口渴,便秘,尿少,继而出现尿闭,人工导尿已9天。曾用抗生素及清营汤、白虎汤加减治疗无效。
辨证:病发于暑,暑温湿热下注膀胱。
治法:清利湿热。
处方:鸡苏散30g,开水冲泡,澄出清汁,送服紫雪散,每日2次。
服上方药2次后,翌日晨9时,体温降至36.2°C,再服2次,尿闭亦除。
[按语]癮闭一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于热,为热结膀胱、气化失调所致。本例即因高热之后热邪下注,结于膀胱。因湿热闭结于斯,故用清营汤及白虎汤均未见效。唯用鸡苏散以洁净府而使湿热从小便出,又有紫雪散之清热解毒开窍,使三焦气化得复,膀胱通利,尿得以出,湿热亦解。
八、小陷胸汤加味洽愈胃脘痛一例
安某,女,50岁。
初诊:年6月20日。
主诉及病史:近40天来,胸骨后及胃胱部胀痛,胸骨后有灼热感,吞咽时有梗噎感,伴暧气、恶心、泛酸,时呕吐出食物,纳食差,大便秘结。进寒冷食物时疼痛加剧,周身疲乏无力,经用中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
诊查:现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滑略数,经飼餐透视检查诊为可复性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
辨证:肝胃不和,痰热互结。
治法:宽胸理气,涤痰开结。以小陷胸汤加味。
处方:炒川连5g清半夏5g全瓜萎20g厚朴花5g制香附10g砂仁壳5g紫丹参10g台乌药10g大刀豆10g
二诊:服上方药1剂,即觉胸骨后烧灼感减轻,进食也较前顺利,效不更方,加重剂量。
处方:川连10g清半夏5g全瓜萎30g厚朴花10g制香附10g砂仁壳6g紫丹参10g台乌药10g大刀豆12g3剂
三诊:胸骨后烧灼感已明显好转,进食亦顺利,上腹胀痛及暧气、泛酸等症均明显减轻。原方去大刀豆,7剂。
四诊:诸症均已消失,一般情况好,再服上方药3剂。1个月后作上消化道朝餐透视检査:已正常。
[按语]此例胃腕胀痛,并有胸骨后食管灼热疼痛,舌苔黄,脉滑略数,显系内有郁热。小陷胸汤为清热化痰消结之方,又加理气活血等品,使气降热清而痰消,故诸症均除,领餐检查也证实病变已消失。
九、养阴润燥、活血化淤法治愈梅核气一例
骆某,女,54岁。
初诊:年9月21Ho
主诉及病史:年10月中风后感咽部堵闷,语声低微,唇舌麻木,口燥而苦,咽干少津,无食欲,口中和,曾服中药余剂,无明显效果。
诊查:舌质暗红,舌面干光,脉沉弦细数。
辨证:中风之体,肝肾阴亏,津不上承,兼有血瘀。
治法:养阴润燥,活血化瘀。
处方:茺蔚子15g桃仁10g红花10g花粉10g佩兰10g麦冬10g石斛10g知母10g元参10g金果榄10g锦灯笼10g佛手花10g炒麦芽10g6剂
二诊:口苦有所减轻,食欲略增,唾液亦有所增加,说话时仍觉咽部堵闷,午后感觉疲劳.处方:佩兰10g炒麦芽10g香橼10g枇杷叶10g麦冬10g石斛10g生地10g元参10g茺蔚子15g桃仁10g红花10g花粉10g知母10g川贝10g7剂
三诊:药后未觉效果,考虑为减去金果榄、锦灯笼治标之剂所致,仍当标本兼顾。
处方:青黛5g诃子10g金果榄10g元参10g麦冬10g佩兰10g桃仁10g红花10g炒麦芽10g知母10g花粉10g香橼10g锦灯笼10g14剂
四诊:上方药服第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说话清晰有力,一改过去低微音调。口燥、咽干、口舌麻木均大轻,咽部堵闷感消失,食欲增进,饮食已有滋味,精神转振,舌由紫暗而干转为色红,仅舌心尚微糙。脉由沉弦细数转为沉缓。根据脉证,显系气机通畅,阴津来复上承,药既中病,治则不变;但可去活血化瘀之药,更增益阴生津之力。
处方:炒麦芽10g诃子10g花粉10g金果榄10g元参12g知母10g麦冬15g青黛5g锦灯笼10g陈皮10g14剂
[按语]阴虚阳亢,曾罹中风之体,津不上承,咽喉失养,虚热上蒸,故咽干燥而堵闷不适,以致语声低微,纳食不香。治疗以虚为本,标本兼顾而获得好的效果。二诊时,因去治标之品,效果稍差,可见辨证施治必须全面分析,衡量标本虚实多少,既要抓住其本,但又不可顾此失彼,才能获得捷效。
十、疏肝降逆、调和心脾法洽愈脏躁一例
朱某,女,37岁。
初诊:年11月3日
主诉及病史:素有神经衰弱,于年初因嗔怒而心烦意乱,胸膈憋闷。至5月某日洗澡后回家,觉心中烦躁不安,周身无力,并出现不自主的大哭大笑,约达半小时之久。2个月后又复发作,且较前为重,以后则每日均发作。医院诊为神经官能症,给服大量镇静剂,但效果不著,反而病情加重。现日发数次,甚至询问病情即可发作。患者思想压力很大,有厌世之!想,走路需人搀扶,生活不能自理。
诊査:兹诊患者神清,表情淡漠,懒言,多太息,纳可,二便正常,心肺及各项检查未见异常,舌润、尖红、苔白微腻,脉沉缓。
辨证:肝郁气逆,心脾不和,病属脏躁证。
治则:治拟疏肝降逆,调和心脾。
处方:菖蒲10g灯心3g郁金10g莲心5g竹叶10g紫贝齿15g珍珠母30g厚朴花10g佛手花10g代代花10g青皮5g茯神10g
二诊:服药1周,胸膈堵闷减轻,未见哭笑失常,仍时有烦躁太息,精神不安。治法不变。
三诊:病情继续好转,已能上班工作,惟食后腹胀,大便不畅,苔白微腻。心神虽已安定,肝郁亦渐缓解;惟湿浊中阻,滞脾乏运,清浊难分,改拟祛痰理气为主。
处方:瓜萎20g薤白6g青皮5g厚朴花10g佛手花10g香附米10g谷麦芽炭各10g莲心5g菖蒲10g紫贝齿25g7剂
四诊:腹胀大减,一般情况较好,舌苔薄白,脉沉略滑,仍宗上法化裁0
处方:醋柴胡5g青皮5g瓜萎20g紫贝齿25g竹叶5g朱茯神10g合欢花10g薤白10g厚朴花10g谷麦芽炭各10g桑叶10g
五诊:腹胀消失,一般情况好,停药观察。
[按语]患者大怒伤肝,肝气凌盛,横逆犯脾,肝逆夹痰上冲,扰动神宅,心火不降,弥漫于清净之府,心神浮动,形诸于外,乃为脏躁之证。
历来诸家对脏躁之治,多宗仲景甘麦大枣法以调理心脾,而本例则为肝郁气逆,不适于单纯用甘麦大枣汤补虚°何老洞察病机,故以疏肝降逆为主,调和心脾为辅。方用菖蒲、郁金、青皮疏肝解郁,紫贝齿、珍珠母降逆安神。莲心、茯神安神定志,灯心、竹叶清心火以宁神宅。厚朴花、佛手花、代代花助运健脾,降中有升,使清浊各顺其道,以成斡旋之势。连服匝月,终至痊愈。
十一、平肝熄风、活血化痰法治愈偏枯一例
张某,男,32岁。
初诊:年7月19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年6月突然头痛,难以忍受,医院住院治疗,服西药不见好转。医院CT检查,考虑脑瘤,行开颅探查手术,术中发现不是脑瘤而是血肿(因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出血后所致),术后一般情况尚好,可进行体力活动,智力无异常。
年6月初,劳累后出现右侧肢体无力。7月初,突然失语,右侧肢体不能活动,嘴向右歪、流口涎。经中西医药及针灸等治疗不见好转,反而加重,故来我院脑病科就诊。
病前有高血压史4?5年,最高达?/90?UOmmHg。
诊查:神清,表情淡漠,失语,鼻唇沟右侧变浅,口角向右侧歪斜。右上肢软瘫,不能抬动,也无握力。右下肢可以活动,但无力行走,需人搀扶。舌质暗淡,舌苔微黄腻,脉沉弦。
辨证:肝阳上亢,风痰痹阻脉络,发为偏枯。
治则:祛风通络,化瘀平肝。
处方:丹参12g桃仁10g茺蔚子10g钩藤15g地龙12g生石决明30g僵虫10g豨莶草12g桑寄生25g6剂
二诊:7月25日。服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已能说话,但不利落。下肢活动增强,可以自行走路,不用人搀扶。肌肉尚紧,伸舌仍向右歪。
处方:菖蒲10g郁金6g桑寄生30g竹叶10g桃仁10g生石决明30g丹参12g僵蚕10g茺蔚子15g地龙12g钩藤15g6剂
三诊:7月28日。前药只服3剂。近两天来多睡不醒,日夜如是。很少说话,纳差,不愿活动。舌苔转白腻,脉至迟数不匀。
处方:苦丁茶5g菖蒲6g竹叶10g钩藤15g建曲10g陈皮10g僵蚕10g桃仁10g茺蔚子15g桑寄生30g合欢花10g郁金5g4剂
四诊8月1日已不嗜睡,能说话但仍不利落,纳可,精神较好。
处方:荷梗10g苦丁茶9g菖蒲6g竹叶10g钩藤15g建曲10g僵蚕10g桃仁10g茺蔚子15g桑寄生30g合欢花10g郁金5g6剂
五诊:8月8日。
症状显著好转走路较前有力,行动方便,语言清楚,谈笑自若,右上肢能抬举过头顶,惟笑时仍见嘴向右歪。效不更方,原方药再服6剂,后又继服6剂。
六诊:8月22日。说话清楚,笑时嘴歪已不明显,右上肢活动恢复正常,已有握力,能持重物。舌苔薄白,脉弦转缓。按原方加味,改配丸药常服,以期巩固。
[按语]本例偏枯,病起于手术之后,血络被伤,导致瘀血,久则累及“元神之府以致半身不遂,突然失语,口角歪斜而流涎,此即所谓“内风近代名医冉雪峰说:“虽是风病,却是治脑,虽是脑病,却仍疗风
初诊以钩藤、稀荟草、僵蚕、地龙平肝熄风,疏通脉络;生石决明、丹参、桃仁、莞蔚子重镇潜阳,活血化瘀,因方药对症,故效果显著。
二诊时,因多睡不醒,舌苔见白腻,脉见迟数不匀之象,显系痰浊为患,故增入除痰浊、醒脾神之品,如苦丁茶、菖蒲、合欢花、建曲等。药后嗜睡乃除,精神尚佳。四诊、五诊,宗前方加荷梗以升清降浊,清凉平肝。末诊时,舌苔由白腻转为薄白,说明痰浊已去,脉由弦转缓,确是肝风平熄、胃气来复之佳象。
何老善治脑病,用药轻灵,证与药合,丝丝入扣,药后多验,故使痼疾立见卓效,仅服药20余剂,基本痊愈。
[评注]何老原是著名儿科专家,近年来又创立了中医脑科。本例患者为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出血,术后劳累而致偏枯。何老辨证为痰痹阻络,肝阳上亢,治以祛风通络,化瘀平肝,佐以化痰而愈。如此疑难重症完全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治愈的,可见中医治脑病有非常光明的远景,值得我们努力去探讨。中医治疗疑难重症必须完全按中医的理论去辨证论治,否则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系列文仅为弘扬中医药学,致敬国医圣手,医学交流所用。下一步会持续整理现代名医医案系列,喜欢的朋友可以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