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士二基础知识答案解析

文章来源:结核性脑膜炎   发布时间:2019-4-30 17:45:07   点击数:
 

一、A1

1、

D

为了确定泌尿系统的感染,取中段尿进行细菌计数,若有细菌生长,且革兰阴性杆菌>/ml,革兰阳性球菌>/ml,有诊断意义。

2、

C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除菌滤器,在人工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型微生物。

3、

E

试带法检测白细胞采用白细胞酯酶法。粒细胞中存在酯酶,它作用于膜块中的吲哚酚酯,使其产生吲哚酚,吲哚酚与重氮盐发生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试剂膜块区发生由黄至紫的颜色变化,颜色的深浅与白细胞含量成正比。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有酯酶,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胞质中则无酯酶,因此,干化学白细胞检测只对粒细胞敏感。

4、

D

α-脂蛋白对应的是HDL;β-脂蛋白对应的是LDL;前β-脂蛋白对应的是VLDL;β和前β之间对应的是IDL。

5、

D

移植排斥反应是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个典型临床表现,在同种异体间的移植排斥反应中,受者的免疫系统首先被供者的组织抗原(HLA)致敏,受者体内的致敏T细胞识别移植器官上的异体抗原,导致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局部浸润等炎症反应,形成移植排斥反应,可造成移植器官的坏死。

6、

D

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比值为1:13。

7、

E

鳞状上皮细胞被覆于全身皮肤、口腔、喉部、鼻咽的一部分、食道、阴道的全部以及子宫颈。鳞状上皮细胞分为基底层细胞、中层细胞和表层细胞。

8、

C

胆红素随血运输到肝后,在膜上与白蛋白解离,并被肝细胞摄取。Y蛋白和Z蛋白是肝细胞内的两种色素受体蛋白。Y、Z蛋白与进入胞质的胆红素结合,并将它运至内质网。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转化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在胆红素-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下,胆红素被转化为单、双葡萄糖醛酸结合胆红素,形成水溶性的结合胆红素。

9、

C

吸虫无体腔,内部器官分布在实质组织中。

10、

E

在抗血清的制备过程中,免疫的季节不作为动物免疫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11、

A

大肠埃希菌的致病性:主要是侵袭力、内毒素、肠毒素等致病因素引起各种炎症(如胆囊炎、泌尿系感染、肺炎、新生儿脑膜炎、伤口感染、菌血症及腹泻等)。内毒素还可引起发热、休克、DIC等。

12、

C

成人RDW-CV的参考值为11.5%~14.5%。

13、

A

慢性白血病原始细胞一般不超过10%。

14、

E

成人每昼夜生成的原尿量可达L,但每日排出的终尿量仅1~2L,可见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时,约有99%的水分被重吸收回血液。

15、

C

Tamm-Horsfall蛋白(THP)是由肾脏亨氏袢升支及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是肾特异性蛋白质。

16、

C

再障的发病机制是与造血干细胞损伤、造血微环境损伤及免疫介导因素有关。恶性贫血是因胃黏膜萎缩、胃液中缺乏内因子,使维生素B12吸收出现障碍而发生的巨幼细胞贫血。

17、

E

血细胞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细胞的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选项A、B、C、D均属于血液生化学。

18、

D

血细胞抗体是Ⅱ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介质,检测抗红细胞抗体方法是乳胶凝集试验。

19、

B

在培养基中,蛋白胨为细菌生长提供氮源。

20、

E

类白血病反应的特点是,血象类似白血病表现但非白血病;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有一定数量的原始和幼稚细胞出现;绝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的致病因素;原发病好转或解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迅速自然恢复;本病预后良好。

21、

B

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毒素为外毒素,能与敏感的心肌、肝、肾上腺等组织结合,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其K抗原有利于细菌在黏膜表面的定植。

22、

B

血小板无力症的实验室诊断为①血小板计数正常,血涂片上血小板散在分布,不聚集成堆;②出血时间延长;③血块收缩不良或正常;④血小板聚集试验:加ADP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和花生四烯酸均不引起聚集或对后3种诱导剂的聚集反应显著减低,加瑞斯托霉素引起的聚集正常或减低;⑤血小板膜GPⅡb/Ⅲa减少或有质的异常。

23、

E

HIV抗体确认试验主要用免疫印迹法,判断标准为:①HIV抗体阳性:至少有两条膜带(gp41/gp/gp)或至少一条膜带与p24带同时出现;②HIV抗体阴性:无HIV抗体特异性条带出现;③HIV抗体可疑:出现HIV特异性条带,但带型不足以确认阳性者。

24、

C

肝素是抗凝血酶的辅助因子,肝素作用于抗凝血酶的赖氨酸残基从而大大增强抗凝血酶的抗凝活性(~倍),但最终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效应还是取决于抗凝血酶的量。有研究报道,当抗凝血酶活性为70%时,肝素的作用约降低65%,当抗凝血酶活性为50%时,肝素的作用只有原来的1/5。

25、

D

hCG是唯一不随胎盘重量增加而分泌增多的胎盘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母血,几乎不进入胎血循环,可通过孕妇血液循环而排泄到尿液中。

26、

C

M0型无Auer小体,常规细胞化学染色阴性;髓系标志CD33在M0型与M1型中均表达;M1型有Auer小体,M1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90%。M0型原始细胞≥20%,可达90%以上。

27、

C

使用肝素多影响内源性凝血途径的某些因子,所以采用APTT做监测指标。

28、

A

直接留取采集法包括痰液涂片检查、尿液涂片检查、前列腺液涂片检查及乳头溢液涂片检查。

29、

A

血液分析仪在计数细胞数量的同时,还提供细胞体积分布图形,横坐标为细胞体积大小,纵坐标为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称为细胞直方图。

30、

B

sIgA由两个Ig单体借J链连接而成,含分泌片段,为二聚体结构。

31、

E

在脓汁标本中,此菌通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而在慢性淋病时常位于细胞外。

32、

A

在肠杆菌科中,埃希菌属、志贺菌属、爱德华菌属、耶尔森菌属枸橼酸盐试验阴性,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阳性。

33、

E

免疫复合物的量与光线吸收成正比。

34、

E

立克次体的脂多糖成分与变形杆菌菌体抗原有共同成分,可引起交叉反应。根据这一原理,用变形杆菌O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来检测抗体,可辅助诊断斑疹伤寒与恙虫病。

35、

D

急性失水时,血清总蛋白浓度可明显升高。

36、

B

血气标本中血细胞发生糖代谢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降低血液pH,从而影响血气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低温保存能够减少糖代谢。

37、

D

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尿呈乳白色浑浊称为乳糜尿。

38、

A

当蛋白质的PI小于电泳缓冲液的pH时,氨基电离被抑制,蛋白质带负电,电泳时向正极移动。

39、

B

白喉棒状杆菌一般不侵入血流,但其产生的大量外毒素可被吸收入血,造成毒血症。白喉毒素有剧毒,可使局部黏膜上皮细胞产生炎症、渗出和坏死反应。

40、

C

正确采集血标本是获得准确可靠实验结果的关键。静脉采血法:凡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均可采用,首选肘静脉,也可用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幼儿可用颈外静脉采血。

41、

B

篮细胞增多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出现在慢性粒细胞中。

42、

A

降钙素由甲状腺旁细胞合成、分泌,其主要功能是降低血钙和血磷。此外它还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加尿磷,降低血磷。

43、

C

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管道中的交叉污染采用气泡来防止。

44、

B

考查脂蛋白受体的生理功能,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能和LDL结合之外,还能和含有APOE的VLDL、β-VLDL、LDL残基等结合,将它们吞入细胞内,使细胞从所摄取的脂蛋白中获得脂质(主要为胆固醇)。

45、

C

骨髓造血期在胚胎第3个月长骨髓已开始造血,随胚胎发育,骨髓造血日趋发育。第8个月时,骨髓造血已高度发育,髓腔中呈现密集的造血细胞灶且各系造血细胞均可见到,缺乏脂肪,这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从此肝、脾造血功能减退,骨髓造血迅速增加。

46、

D

该题考查的是精浆果糖测定的临床意义。精囊腺炎时,果糖含量减低

47、

D

肾小球滤过是形成尿的第一个环节,近端小管是重吸收最重要的部位,髓襻在尿液的浓缩稀释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在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下,主要进行离子交换和水的重吸收,在决定尿的质和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8、

C

只有CD34是造血干细胞的免疫标记。

49、

B

红细胞直方图曲线波峰左移说明红细胞体积较小,峰底变窄说明红细胞体积大小较一致。

50、

E

考查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的特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可有高钾血症,这是由于蛋白质分解增强,糖原合成受阻而分解增强以及酸中毒,使钾由细胞中释放所致。

51、

E

考查糖尿病分型,根据病因,目前将糖尿病分成4大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52、

D

尿酮体是尿液中乙酰乙酸(占20%)、β-羟丁酸(占78%)及丙酮(占2%)的总称。酮体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当糖代谢发生障碍、脂肪分解增高,酮体产生速度超过机体组织利用速度时,可出现酮血症,酮体血浓度一旦越过肾阈值,就产生酮尿。

53、

E

漏出液常见于静脉回流受阻、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晚期肝硬化等,而渗出液则常见于结核性、细菌性感染,转移性肺癌、乳腺癌。

54、

B

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血中带脓,呈暗红色稀果酱样。夏科雷登结晶多见于阿米巴痢疾及过敏性肠炎的粪便中。

55、

C

骨髓铁染色常显示细胞外铁丰富,大多数病例的铁粒幼红细胞增多,有的可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56、

A

正常人的尿沉渣中,直接镜检法RBC为0~偶见/HP,离心镜检法RBC为0~3/HP。

57、

D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侵犯外分泌腺,尤以涎腺和泪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病,抗SSA抗体在干燥综合征患者的阳性率为70%~80%。

58、

D

D-二聚体在DIC时,为阳性或增高,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也增高。D-二聚体在继发性纤溶症为阳性或增高,而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此是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59、

A

白细胞采用白细胞酯酶法。粒细胞中存在酯酶,它作用于膜块中的吲哚酚酯,使其产生吲哚酚,吲哚酚与重氮盐发生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试剂膜块区发生由黄至紫的颜色变化,颜色的深浅与白细胞含量成正比。

60、

A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骨髓病态造血。然而,在很多疾病,包括血液系统(如白血病、PNH、再障等)及非血液系统疾病(如免疫系统疾病、肿瘤、感染等)患者骨髓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病态造血。

61、

A

骨髓纤维化属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外周血出现幼粒、幼红细胞。

62、

D

A、B、C为厌氧芽孢菌;E无芽孢。

63、

D

免疫法:具有快速、方便、特异、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众多优点,但在临床使用中也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

64、

B

肝脏为血清蛋白质的主要合成部位,前白蛋白是在肝脏合成的。

65、

A

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包括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

66、

A

肾小球性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及少量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定性试验多数为3+~4+,定量试验常为3.5~10g/d,最多可达20g/d。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膜性肾炎、膜增生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妊娠中毒症等。

67、

C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按粒、单核细胞的比例、形态不同可分4个亚型。

68、

D

补体C3缺陷将导致补体系统功能缺失,会导致严重的感染。

69、

D

衣原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病毒以复制方式繁殖。衣原体被归为广义的细菌范畴,即原核型生物,而病毒则列为非细胞型生物。衣原体对抗生素敏感,病毒则不敏感。

70、

A

CTn的分子量小,且它们在血清中的含量极微,AMI发病后增高明显,升高迅速,且可在血中保持较长时间,同时在无心肌损伤时CTn在血液中含量很低。可用于微小心肌损伤的诊断。因此,对于可疑ACS的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均应测定CTn。

71、

B

ALT含量以肝脏为主。ALT虽不特异,但在急性肝炎时却是最敏感的指标,其活性高低多与临床病情轻重相平行。

72、

B

不同脂蛋白含不同的载脂蛋白,HDL主要含apoAl、AⅡ;LDL几乎只含apoB;VLDL除含apoB外,还含有apoC和E。

73、

C

脑脊液第一管作病原生物学检验,脑脊液蛋白质定性的常用方法是Pandy试验,化脓性、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蛋白质增高最明显。

74、

C

肠杆菌科细菌均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可产生氮气;有些厌氧菌如韦荣球菌等试验也为阳性。

75、

E

乳糜微粒是密度最小的脂蛋白,HDL载脂蛋白是各组分中密度最大的。

76、

B

通常用于培养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基为罗-琴培养基。

77、

C

猩红热多由A群链球菌感染所致。A群链球菌仍对青霉素G高度敏感,故针对A群链球菌感染青霉素G被列为首选。

78、

A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成熟B细胞肿瘤。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生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增生并侵犯骨髓,引起骨骼破坏、骨痛或骨折、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及免疫功能异常。

79、

A

Ⅰ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原理:当变应原通过皮肤挑刺、划痕、皮内注射等方法进入致敏者皮肤,与吸附在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上的特异性IgE高变区结合,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在20~30分钟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红斑、风团及瘙痒,数小时后消失。若出现此现象者判断为皮试阳性,即对该变应原过敏;未出现红晕、红斑、风团及瘙痒者为阴性,即对该变应原不过敏。

80、

C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红细胞生理功能是通过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红细胞有交换和携带气体的功能。

81、

D

尾形上皮细胞多来自于肾盂,为中层移行上皮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常呈梨形、纺锤形或带尾形,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82、

B

当某些原因使自身免疫耐受遭到破坏时,免疫系统就会对自身组织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自身免疫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在健康人体内都有一定量的自身抗体。

83、

C

尿酸碱度和渗透压对有机沉渣物的影响(见下表)

有形成分

红细胞

白细胞

管型

高渗尿

皱缩,体积变小,星形或桑葚状

体积缩小

可存在较久

低渗尿

膨胀,体积变大,不定形,无色

膨胀,易破坏

易崩裂

酸性尿

可存在一定时间体积缩小

体积变小,能存在一定时间

可存在较久

碱性尿

溶解破裂,形成褐色颗粒

膨胀,形成块状结构

溶解,崩溃

84、

A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此句话体现了生命至上原则。

85、

D

甲亢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出现的症状与物质代谢增强、氧化加速、散热增多有关。患者有乏力、怕热、多汗、体重锐减、心悸、气促、食欲亢进、紧张、焦虑、易怒等症状。

86、

D

面对血液分析仪的异常结果,需进一步用显微镜复检进行验证。

二、B

1、

A

EBV与鼻咽癌关系密切。

B

HPV可通过性接触感染,引起尖锐湿疣。HPV-16、18、31、33等型别可引起宫颈内瘤样变,组织学变化可由宫颈上皮的不典型增生至原位癌,严重者可发展为浸润癌。

D

肠道病毒71型简称为EV71,年首次分离出柯萨奇病毒,柯萨奇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心肌炎和心包炎、急性结膜炎等。

2、

B

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包括FⅡ、FⅦ、FⅨ、FⅩ。

D

接触凝血因子包括经典FⅫ、FⅪ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

A

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包括FⅠ、FV、FⅧ、FⅩⅢ。

3、

A

中国蓝平板为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可抑制革兰阳性细菌,有选择的促进革兰阴性细菌的生长。根据发酵乳糖的能力不同,在平板上显示不同颜色,能够有效的分离沙门菌,故采用其作为质控菌株。

B

霍乱弧菌常用的选择性培养基为TCBS平板,其发酵蔗糖产酸,菌落呈黄色,可用作TCBS平板的质控菌株。

4、

B

IgM是五聚体,较单体IgG分子结构大,在盐水介质中和红细胞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

C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是母婴血型不合孕母体内IgG类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作用于胎儿红细胞,引起新生儿的溶血病。

5、

A

Ⅰ型超敏反应,即速发型超敏反应。人类Ⅰ型超敏反应可表现为全身性超敏反应和局部性超敏反应两种。1.全身超敏反应:是一种最严重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机体再次接触变应原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可出现症状,若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包括①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发的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②血清过敏性休克。2.局部性超敏反应:①呼吸道过敏反应:常因吸入花粉、尘螨、动物毛屑、真菌等变应原或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②消化道过敏反应;③皮肤过敏反应。

D

Ⅲ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常见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有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①Arthus反应;②类Arthus反应。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①血清病;②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③类风湿关节炎;④系统性红斑狼疮。

C

IV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2.接触性皮炎;3.移植排斥反应。

B

Ⅱ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常见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①输血反应:多发生于ABO血型不合的输血;②新生儿溶血症;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④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⑤肺出血肾炎综合征;⑥甲状腺功能亢进:多数人认为它是Ⅱ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多少钱
五一节中科优惠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plm.com/zztx/8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