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医考巴巴试题库儿科造

文章来源:结核性脑膜炎   发布时间:2016-12-7 20:31:49   点击数:
 

第十四单元

造血系统疾病

1.胚胎造血首先出现在

A.肝脏

B.胸腺

C.卵黄囊

D.骨髓

E.淋巴结

2.关于小儿髓外造血,以下哪项正确

A.骨髓外造血是婴幼儿主要造血场所

B.造血需要时可恢复胎儿期造血状态

C.表现肝大,脾和淋巴结不大

D.末梢血中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E.贫血矫正后仍不恢复正常状态

3.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见于

A.1周岁

B.2周岁

C.3周岁

D.4周岁

E.5周岁

4.小儿贫血诊断标准错误的是

A.新生儿血红蛋白值<g/L

B.6个月~6岁血红蛋白值<g/L

C.6岁~14岁血红蛋白值<g/L

D.2~3个月血红蛋白值<95g/L

E.4~6个月血红蛋白值<g/L

5.2周岁正常小儿血象白细胞分类以

A.杆状核细胞占优势

B.单核细胞占优势

C.分叶粒细胞占优势

D.淋巴细胞占优势

E.幼稚淋巴细胞占优势

6.正常小儿血象白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的年龄为

A.生后7~10天前及7~10岁后

B.生后4~6天前及4~6岁后

C.生后2~4天前及4~6岁后

D.生后15天前及18岁后

E.生后10天前及10岁后

7.小儿时期白细胞总数,正确的是

A.出生时为(30~40)×/L

B.婴儿期约10×/L

C.3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D.1周时平均为20×/L

E.以上都不是

8.6个月~6岁小儿Hb值的低限是

A.90g/L

B.g/L

C.g/L

D.g/L

E.g/L

9.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最适合的治疗应是

A.餐前服用富马酸铁

B.餐后服用硫酸亚铁及B族维生素

C.反复多次少量输血及硫酸亚铁

D.肌注左旋糖酐铁及维生素C口服

E.餐间服用硫酸亚铁及维生素C

10.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时,最早显示疗效的是

A.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增多

B.网织红细胞增多

C.血清铁增多

D.口唇色泽开始变红

E.血小板增多

11.极重症营养性贫血的患儿,需输血治疗时,其输血量应如何掌握

A.每次输血1~5ml/kg

B.每次输血5~10ml/kg

C.每次输血10~15ml/kg

D.每次输血15~20ml/kg

E.每次输血20~25ml/kg

12.下列哪项不是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原因

A.长期羊奶喂养

B.长期服用抗癫痫药

C.慢性腹泻

D.长期服用维生素C

E.肝脏疾病

13.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应服用至

A.Hb正常后

B.网织红细胞计数达高峰即可

C.网织红细胞和Hb达正常水平

D.Hb达正常水平后2个月左右

E.总疗程达1个月时

14.6个月以后婴儿发生缺铁性贫血主要原因为

A.慢性腹泻

B.钩虫病

C.生长发育快

D.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食物

E.铁不足

15.患儿,1岁。以面色苍白、纳差、乏力一个月入院。查体:心率次/分,心尖区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血象:Hb50g/L,RBC2.54×/L,血涂片红细胞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浅染区扩大。应诊断为

A.生理性贫血

B.轻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C.中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D.重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E.极重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6.10个月女婴,单纯母乳喂养,面色渐苍白2个月,烦躁,食欲不佳,不愿活动,肝肋下2cm,脾肋下可触及边缘,Hb70g/L,RBC3.6×/L,MCV70fl,MCH23pg,MCHC0.29。

最可能的诊断是

A.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B.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地中海性贫血

E.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17.14个月男婴,牛奶和稀粥喂养,近2个月腹泻不愈,食欲欠佳,时而自食墙皮或泥块,皮肤黏膜渐苍白,肝脾轻度肿大,Hb60g/L,RBC3.5×/L。最可能是

A.生理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D.地中海性贫血

E.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18.男孩,1岁半。平日偏食,常有腹泻、咳嗽,已会独立行走,玩耍正常。近2个月来面色苍黄,逗之不笑,时有头部、肢体颤抖,不能独站。外周血象:血红蛋白g/L,红细胞2.5×/L,白细胞4×/L,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本例可诊断为

A.营养不良伴低钙血症

B.慢性腹泻伴低钙血症

C.缺铁性贫血伴低钙血症

D.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E.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9.刚出生的新生儿,尚未哺乳,无黄疸,血象白细胞20×/L,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5,最大可能是

A.宫内感染

B.正常现象

C.新生儿败血症

D.先天性白血病

E.新生儿溶血

(20~22题共用题干)

9个月女孩,母乳喂养,面色蜡黄,表情呆滞,烦躁不安,肝肋下2cm,脾肋下1cm,红细胞2.8×/L,血红蛋白70g/L,红细胞大小不等,大的红细胞内中央浅染区扩大,骨髓片呈巨幼细胞增生,其核粗松,胞浆较少。

20.最可能诊断为

A.溶血性贫血

B.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C.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D.营养性混合性贫血

E.白血病

21.还须做下列哪项检查帮助诊断

A.血清铁蛋白、叶酸、VitB12含量测定

B.Coombs试验+网织红细胞计数

C.骨髓糖原染色检查

D.血红蛋白电泳检查

E.红细胞寿命测定

22.最好选择下列哪项治疗方法

A.铁剂治疗

B.铁剂、叶酸、VitB12治疗

C.叶酸、VitB12治疗

D.输血治疗

E.细胞毒药物化疗

(23~25题共用题干)

男孩,4岁。一向偏食,不吃鱼肉蛋,近日发现面色渐苍白,不愿活动,时而腹泻。查

体心肺正常,肝脏于肋下触及3cm,脾未及,血Hb60g/L,RBC2.90×/L,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

23.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

A.溶血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巨幼细胞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营养性混合性贫血

24.确定此病最灵敏的指标是

A.血涂片,中性粒细胞多分叶现象

B.血清铁蛋白测定

C.骨穿及骨髓象分析

D.MCV、MCH、MCHC

E.血清维生素B12测定

25.引起此病的主要病因是

A.长期腹泻

B.生长发育过快

C.先天贮备不足

D.摄入量不足

E.患有慢性失血性疾病

答案与分析

1.[答案]C

[考点]小儿造血

[分析]小儿造血分为胚胎造血和生后造血两个阶段。胚胎造血部位不同,中胚层造血:妊娠造血首先出现在卵黄囊,其内出现血岛,主要为不成熟的红细胞,至10~12周卵黄囊造血消失。继为肝造血期,可持续至出生。骨髓妊娠6个月后成为主要造血器官。生后造血主要为骨髓造血。

2.[答案]B

[考点]婴儿造血特点

[分析]小儿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当婴幼儿时期,出现各种原因贫血时,可出现髓外造血代偿。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恢复造血功能),外周血中出现有幼稚细胞和幼稚中性粒细胞,不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当贫血病因去除后,恢复骨髓造血功能,不再需要骨髓外造血。

3.[答案]E

[考点]儿童期造血

[分析]骨髓为生后主要造血器官,各种造血细胞均可在骨髓生成。生后前5年所有骨髓均为红髓,以满足生长生育需要。5~7岁后长骨中出现黄髓(脂肪组织为主),当造血需要增加时黄髓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

4.[答案]B

[考点]小儿贫血诊断标准

[分析]小儿贫血诊断血红蛋白值测定与年龄有关。6个月~6岁贫血诊断正确的是血红蛋白值<g/L。2~3个月血红蛋白正常值最低,系与小儿生理性贫血有关。

5.[答案]D

[考点]小儿婴幼儿期血象特点

[分析]小儿出生后4~6天至9岁前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10~12)×/L左右。分类淋巴细胞占优势,占0.60,中性粒细胞占0.3~0.35。

6.[答案]B

[考点]小儿血象特点

[分析]正常小儿血象白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的年龄是生后4~6天前及生后4~

6岁后。其规律是初生时白细胞总数高(15~20)×/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0.6,生后4~6天时分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各占0.5,二者相等。婴儿期白细胞总数(10~12)×/L,淋巴细胞为主占0.6。4~6岁两者第二次交叉,两者比例相等。6岁后白细胞总数(5~10)×/L,中性粒细胞增多达成人值,占0.55~0.6左右,淋巴细胞占0.4。

7.[答案]B

[考点]小儿白细胞特点

[分析]小儿时期白细胞总数大致规律是:出生时白细胞计数最高(15~20)×/L。婴儿期(10~12)×/L,学龄前期儿童(8~10)×/L,6岁后达成人水平(5~10)×/L左右。年龄越小总数越高,再结合血象分类判断结果。

8.[答案]C

[考点]贫血定义

[分析]血红蛋白数值是外周血中单位容积血红蛋白量。6个月~6岁血红蛋白低限是g/L,低于g/L为该年龄组贫血的诊断标准。6~14岁血红蛋白<g/L诊断贫血。

9.[答案]E

[考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分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用铁剂治疗,口服铁剂应选用二价铁盐易吸收。常用制剂硫酸亚铁(含元素铁20%)剂量按元素铁每日4~6m/kg,分2~3次口服,最好两餐间服。同时服维生素C能促进铁的吸收。

10.[答案]B

[考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治疗疗效判断

[分析]缺铁性贫血时,如铁剂治疗有效,最早显示疗效的指标是3~4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治疗2周后Hb相应升高,临床症状相应好转。其疗程用至血红蛋白正常后2个月,总疗程3个月治疗以补充铁的储存量。

11.[答案]B

[考点]小儿贫血输血原则

[分析]严重贫血并发心功能不全或感染者可输浓缩红细胞。贫血愈重,一次输血量应

愈小,速度应愈慢。血红蛋白<30g/L为极重贫血,每次输血5~10ml/Hg。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同时可用利尿剂。

12.[答案]D

[考点]小儿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病因

[分析]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是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原因是:①单纯母乳或长期羊

乳喂养没有及时增添辅食如肉、禽蛋、海产品等;②吸收、转运障碍如肝脏疾病、慢性腹泻;③应用抗叶酸药物(如甲氨蝶呤)或抗癫痫药病史。④需要量增加:如早产儿、新生儿、婴儿生长发育快或有感染使需要量增加。长期服用维生素C不影响巨幼细胞贫血。

13.[答案]D

[考点]缺铁性贫血治疗疗程

[分析]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如反应满意铁剂服用至Hb正常水平后再服2~3个月。

14.[答案]D。

[考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

[分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为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主要发生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缺铁的原因主要是铁摄人量不足,6个月以后婴儿未及时增添含铁丰富的饮食如奶、蛋黄、肝泥、瘦肉等。

15.[答案]D

[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分析]患儿1岁,起病缓慢,病程长,面色苍白,体检心率快,心尖区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由于心脏扩大,引起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说明临床症状重伴心功能不全。血象:Hb50g/L属重度贫血,结合年龄、症状、血象、血涂片符合重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6.[答案]B

[考点]缺铁性贫血诊断、鉴别诊断

[分析]患儿8个月婴儿,单纯母乳喂养,病程2个月,症状面色苍白、纳差、烦躁、脾大髓外造血代偿。血象Hbg/L,MCV80fl,MCH<26pg,MCHC<0.31符合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主要鉴别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症状有神经系统症状如智力和动作发育落后甚至倒退,手足不规则震颤,MCV>94fl,MCH>32pg。再生障碍性贫血脾不大。

17.[答案]C

[考点]贫血临床诊断分度

[分析]患儿14个月,单纯牛奶稀粥喂养,存在铁摄人量不足。2个月腹泻不愈,存在铁吸收不良。症状面色苍白、异食癖、肝脾大,Hb60g属中度贫血,Hb减少>RBC减少,最可能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鉴别生理性贫血:年龄在2~3个月时仅发生轻度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Hb↓<RBC↓。再生障碍性贫血无肝脾肿大。

18.[答案]D

[考点]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病例分析

[分析]患儿1岁半,平时偏食,常腹泻。面色苍黄、发育退步、全身震颤是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的典型表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是其血象特点。

19.[答案]B

[考点]新生儿血象特点

[分析]新生儿初生,血象白细胞20×/L,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5,无临床有关症状,最大可能是正常血象。

20~22.[答案]20.D;21.A;22.B

[考点]营养性混合性贫血的诊断、治疗I

[分析]患儿发病年龄为婴儿9个月,单纯母乳喂养,贫血貌典型呈面色蜡黄色。肝脾轻度增大(髓外造血代偿)。临床未出现典型神经系统症状,以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主,伴巨幼细胞性贫血症状。贫血特点是红细胞减少比血红蛋白降低明显。红细胞大小不等,大的红细胞中心感染区扩大支持混合性贫血。再结合骨髓检查,呈巨幼细胞增生,胞核粗松、胞浆较少说明存在大细胞贫血。进一步确诊:测血清铁蛋白(减少),维生素B12或叶酸含量降低。治疗予铁剂及有针对性用叶酸或维生素B12。

23~25.[答案]23.D;24.B;25.D

[考点]贫血的临床分析

[分析]患儿年龄4岁,面色苍白,腹泻,乏力,肝脏增大,查血象血红蛋白低60/L,比红细胞低2.9×/L更明显。血涂片显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浅显区扩大,符合缺铁性贫血。确定缺铁性贫血血清铁蛋白测定值<16μg/L是反映缺铁最灵敏

的指标。临床最简单的方法是查血红细胞形态,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0

%,MCV(平均红细胞容积)<80fl,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7pg。骨穿做骨髓象分析常常用于鉴别诊断。患儿除有明确缺铁性贫血表现,尚有明确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一向偏食,不吃动物食物,且时而腹泻加重病情。

第十五单元

神经系统疾病

1.脑的重量与年龄的关系,错误的是

A.出生时脑重g,占体重10%~12%

B.6个月时脑重~g

C.2岁时脑重0g

D.成人脑重g,占体重的1/40

E.4岁时脑重达到成人水平

2.有关神经系统发育,错误的是

A.出生时神经细胞的数目已与成人相同

B.3岁时神经细胞已基本分化完成

C.神经纤维4岁时完成髓鞘化

D.出生后皮层细胞的数目逐渐增加

E.大脑皮层的发育较丘脑的发育为晚

3.以下有关神经反射的说法,错误的是

A.握持反射生后3~4个月消失

B.婴儿期腹壁反射不易引出

C.1岁巴氏征阳性属病理现象

D.3~4个月内小儿克氏征阳性属生理现象

E.新生儿提睾反射不易引出

4.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应注意的体征是

A.颈抵抗

B.克氏征

C.布氏征

D.前囟隆起

E.巴氏征

5.不符合单纯性高热惊厥的是

A.6个月~3岁小儿

B.惊厥呈部分性发作

C.体温>38.5℃

D.一般只有一次惊厥

E.无异常神经体征

6.脑瘫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

A.非进行性脑损伤

B.可表现痉挛、强直

C.脑缺血缺氧是病因

D.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E.均有智力低下

7.不同年龄脊髓下端的位置与椎体的关系,正确的是

A.胎儿时,脊髓下端位于第四腰椎

B.出生时,脊髓下端位于第三腰椎

C.4岁时,脊髓下端位于第一腰椎

D.10岁时,脊髓下端位于第一腰椎

E.以上都不是

8.高热惊厥易复发的因素,不包括

A.简单型高热惊厥

B.复杂型高热惊厥

C.首次高热惊厥在6个月以内

D.有癫痫家族史

E.原有神经系统异常

9.抗癫痫药物的使用原则,错误的是

A.严格按照癫痫发作类型选药

B.以单种药物治疗为主

C.应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

D.注意用药的个体差异

E.惊厥控制后即停药

10.惊厥持续状态,制止惊厥首选

A.苯巴比妥

B.副醛

C.地西泮

D.水合氯醛

E.苯妥英钠

11.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持续时间

A.>10分钟

B.>20分钟

C.>30分钟

D.>40分钟

E.>50分钟

12.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的原因是

A.机体的反应能力差

B.脑膜炎症不如年长儿强

C.颅缝及前囟未闭,对颅压升高起缓冲作用

D.颈肌尚不发达

E.大脑处于抑制状态

13.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在CSF检查中的区别是

A.脑脊液透明

B.脑脊液压力

C.脑脊液细胞总数

D.蛋白增高程度

E.糖减少

14.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区别为

A.病史

B.OT试验

C.胸部X线检查

D.周围血象变化

E.脑脊液检查

15.婴幼儿患化脓性脑膜炎时,最常见的病原菌是

A.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B.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C.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D.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E.绿脓杆菌,β-溶血性链球菌

16.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致病菌是

A.淋球菌

B.葡萄球菌

C.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D.流感嗜血杆菌

E.脑膜炎双球菌

17.惊厥持续状态的处理,错误的是

A.尽快找出病因

B.吸氧

C.禁用甘露醇

D.首先地西泮止惊

E.积极降温

18.治疗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正确的抗生素选择为

A.青霉素

B.氨苄西林

C.链霉素

D.红霉素

E.阿奇霉素

19.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抗生素应用的时间是

A.临床症状消失即可停药

B.脑脊液正常即可停药

C.脑脊液虽不正常临床症状已消失1周以上即可停药

D.用药1周即可停药

E.脑脊液正常后再用1~2周

20.一男婴,8个月。已发热惊厥3天,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下述哪项处理不当

A.及时退热,控制惊厥发作

B.及早选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治疗

C.保证足够的热量及液体

D.急性期可应用激素

E.必要时抽放脑脊液以降压

21.8个月女婴,频繁抽搐,高热4天,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外观微混,细胞数0×/L,中性粒细胞70%,淋巴细胞30%,糖2.2mmol/L,氯化物mmolL,该患

儿首选治疗方案是

A.雷米封+链霉素

B.头孢三嗪

C.两性霉素B

D.青霉素+庆大霉素

E.青霉素+氨苄青霉素

(22~24题共用备选答案)

A.1岁之内患儿患化脓性脑膜炎易合并

B.结核性脑膜炎

C.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

D.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

E.脑炎链球菌性脑膜炎

22.硬膜下积液

23.面神经受损

24.皮肤瘀斑,涂片检菌阳性

答案与分析

1.[答案]E

[考点]小儿脑的发育

[分析]小儿时期神经精神发育一直十分活跃。出生时脑重平均g,占体重的10%~12%,约为成人脑重(约g)的25%。6个月时脑重~g,1岁时达g,2岁时0g左右,4~6岁时只达成人脑重的85%~90%

2.[答案]D

[考点]小儿神经发育

[分析]出生时脑神经细胞数目与成人相同。3岁时神经细胞已基本分化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的发育始于胚胎7个月,到4岁时完成髓鞘化。小儿出生后,皮层细胞的数目不再增加,但神经细胞体积增大和树突增多。

3.[答案]C

[考点]小儿神经反射

[分析]出生时即有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先天性反射。足月儿吸吮、拥抱握持等原始反射多于生后3~4个月消失。新生儿和婴儿肌腱反射较弱,腹壁反射和睾反射也不易引出,到1岁稳定。3~4个月前小儿肌张力较高,Kernig征可阳性,2岁以下小儿巴氏征阳性(对称)亦可为生理现象。

4.[答案]D

[考点]婴儿颅压增高体征

[分析]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典型体征为前囟隆起,示颅压增高

5.[答案]B

[考点]小儿高热惊厥

[分析]小儿高热惊厥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型。单纯性高热惊厥的特点为:发病年龄6个月~3岁,发作为全身性,持续不超过10分钟,发作时体温在38.5℃以上,一次发热多发作1次,无神经系统异常。复杂性高热惊厥发作形式可为部分性,发作时间持续15分钟以上,一次热程可发作2次或以上。

6.[答案]E

[考点]小儿脑瘫相关知识

[分析]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及新生儿脑缺血缺氧所致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数智力正常,部分可伴智力低下。

7.[答案]C

[考点]小儿脊髓发育

[分析]新生儿脊髓重2~6克,脊髓功能相对成熟。脊髓下端在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做腰椎穿刺定位时应注意。

8.[答案]A

[考点]小儿热性惊厥危险因素

[分析]高热惊厥易复发的因素有:①原有神经系统异常;②有癫痫家族史;③首次发作为复杂型高热惊厥;④首次高热惊厥年龄小于6个月或大于6岁。具有2项以上危险因素转为癫痫的几率增高。

9.[答案]E

[考点]抗癫痫药物使用原则

[分析]小儿癫痫治疗原则:①尽早给予抗癫痫药物;②按照癫痫发作或癫痫综合征的类型选药;③尽可能单药治疗;④了解药物代谢特点、计量范围及毒副作用;⑤应检查血药浓度,并结合临床调整药量;⑥坚持服药至末次发作后2~4年。

10.[答案]C

[考点]惊厥紧急药物治疗

[分析]惊厥持续状态首选地西泮,剂量0.1~0.3mg/kg,最大量不超过10mg,必要

时半小时后可重复,缓慢静注>3min,过快可致呼吸抑制。此药半衰期短,起效快,重复用药24小时内不得超过三次。

11.[答案]C

[考点]惊厥持续状态诊断

[分析]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频繁发作,发作之间意识没有恢复,超过30分钟以上,均称惊厥持续状态。对惊厥持续状态需作紧急处理,以防意外。

12.[答案]C

[考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体征

[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刺激征不明显,原因是颅缝及前囟未闭,对颅压升

高起缓冲作用。主要表现:眼神发直,抽搐,前囟膨隆,触之紧张感,颅缝增宽,提示颅压已明显升高。

13.[答案]E

[考点]脑膜炎鉴别诊断

[分析]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是化脑脑脊液糖明显减低,病毒性脑膜炎脑

脊液糖正常。

14.[答案]E

[考点]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

[分析]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区别:除病史、OT试验、胸部X线片、周围血

象变化外,主要区别是脑脊液检查。化脑脑脊液外观混浊,糖明显下降,蛋白明显升高,细胞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结脑脑脊液外观毛玻璃样,糖下降,氯化物下降,蛋白升高,细胞数升高,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

15.[答案]B

[考点]化脓性脑膜炎病因

[分析]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诊断对治疗十分重要,随年龄而异。婴幼儿期为肺炎链球

菌及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首选青霉素20万~40万U/kg,分次静注。流感嗜血杆菌首选氨苄西林~mg/(kg·d),分次静滴。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后,继续用药5~7日。

16.[答案]C

[考点]新生儿化脑病因

[分析]新生儿最常见的脑膜炎病原菌是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表现面色差、精神萎靡、呕吐、嗜睡、惊厥、两眼凝视、前囟饱满。易发生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

17.[答案]C

[考点]惊厥持续状态处理

[分析]惊厥持续状态处理错误的是禁用甘露醇。正确处理原则是:①病因治疗如癫痫、化脓性脑膜炎;病原学治疗;高热降温。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③止惊:首选地西泮,剂量为0.1~0.3mg/kg,静脉缓慢注射>3min。必要时30分钟后可重复,但24小时不超过3次。④防止脑水肿,保护脑功能,惊厥持续时间长,或反复发作,多发性脑水肿,此时用20%甘露醇降颅压,起到良好效果。⑤复杂型热性惊厥也可呈惊厥持续状态,除积极降温外,要预防复发。

18.[答案]B

[考点]化脑治疗

[分析]流感嗜血杆菌性脑膜炎,抗生素选择原则是氨苄西林,此药为半合成广谱青霉

素,在脑膜炎症时,透过血脑屏障明显增加。用量是~mg/(kg·d),分次静滴(链霉素用于结脑;红霉素、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药,不透过血脑屏障;青霉素用于球菌感染。)如氨苄西林治疗效果不佳,选用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

19.[答案]E

[考点]婴儿化脑治疗

[分析]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正确治疗前应了解其特点:①致病菌主要是肺炎链球菌、流

感嗜血杆菌。②临床症状重、起病急,感染中毒症状重,脑膜刺激征多不明显。③合并症多,在病程中反复、加重,应考虑合并硬膜下积液、脑室膜炎、脑脓肿、脑积水等。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是头孢类如头孢三嗪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疗程较长2~3周。一般脑脊液正常后再用1~2周。

20.[答案]E

[考点]化脑的正确处理

[分析]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已惊厥三次,说明颅压明显增高,正确治疗是:①病因治

疗,选择敏感抗生素;②可适当应用激素,减轻脑水肿及细胞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③对症处理,如降温;④保证足够液体及热量;⑤颅压增高时用20%甘露醇;⑥禁忌抽脑脊液降颅压,可引起脑疝,呼吸、心跳停止。

21.[答案]B

[考点]化脑的诊断处理

[分析]患儿为8个婴儿,高热、抽搐,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细胞数目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生化检查脑脊液糖降低。诊断化脓性脑膜炎,应作脑脊液涂片找菌及培养。在病因未明确时首选用头孢三嗪,抗菌谱广,通透血脑屏障好。庆大霉素、链霉素耳毒性大,儿科慎用、不用。

22~24.[答案]22A;23.B;24.C

[考点]化脑并发症

[分析]1岁以内患化脓性脑膜炎易合并硬膜下积液。特点是:①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

和流感嗜血杆菌。②症状是在化脑病程中,经有效抗生素治疗有效后,脑脊液已好转,体温不退或又升高,出现前囟饱满、惊厥。③硬膜下积液治疗是:小量自行吸收,量多可膜下穿刺放液,每次20m1,隔日一次。4~5周后放液不尽或继发感染时,外科手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变特征是颅底脑膜病变最严重,易出现颅神经损害,常见面神经、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又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特点除有脑膜炎的症状、体征外,全身皮肤出现瘀点。暴发型起病数小时广泛出现瘀点、瘀斑。皮肤瘀点刺破,涂片找脑膜炎双球菌阳性。









































北京那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plm.com/zztx/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