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
一、解剖
肺叶:左2右3。
支气管:
一级分支为:左、右主支气管,其中右支气管粗、直,异物容易进入右主支气
管。
二级分支为肺叶支气管。
三级分支为肺段支气管,段支气管近端为中心型肺癌,远端为周围型肺癌。
二、肺通气的动力
1、原动力:呼吸运动,主要为膈肌与肋间外肌的呼吸运动。
平静呼吸时:(1)吸气:膈肌、肋间外肌收缩。
(2)呼气:膈肌、肋间外肌舒张。
2、直接动力:压差——大气压与肺内压的压力差。
三、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占70%最重要,为静态阻力。
(1)肺弹性阻力
①肺泡表面张力(最重要的弹性阻力),占2/3。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作用: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b、减小肺泡的回缩力;c、增加肺的顺应性;d、防止肺水肿。
②肺的弹性成分,占1/3。
(2)胸廓弹性阻力:胸廓弹性成分。
2、非弹性阻力:占30%
①气道阻力:占90%,气流速度快、气道口径小,可使气道阻力增大。
②惯性阻力和黏滞阻力:占10%。
四、胸内负压的意义
1、前提条件:胸膜腔密闭。
2、生理学意义:扩张肺,使肺通气成为可能;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五、呼吸系统名词
1、潮气量:平静状态每次呼吸中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值为
2、补吸气量:潮气量吸入后再次大力吸入的气体量,正常值为1-。
3、补呼气量:潮气量呼出后再次大力呼出的气体量,正常值为-。
4、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的量,评价肺功能的常用指标,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正常值:男正常值约3,女正常值约2。
5、余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值-1,肺总量=肺活量+余气量。
6、解剖无效腔:口、鼻、终末支气未参与气体交换的气体,约:ml。
7、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潮气量×呼吸频率=×(12-18)=约6-9L。
8、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注:为真正参与气体交换的有效量。
9、每分无效腔通气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
10、用力呼气量:深吸气后快速呼出的气体、测1秒、2秒、3秒的呼气量、为FEV1、FEV2、FEV3为评价COPD严重程度的指标
六、肺换气
1、部位: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交换。
2、形式:气体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进行。
3、主要因素:交换部位两侧存在气体分压差,为肺换气的动力
4、二氧环碳分压与氧分压
(1)体内CO2分压最高的部位为:细胞内液。
(2)体内氧分压最高的部位为肺泡气。
5、影响肺换气的因素:肺换气通过的部位为:肺呼吸膜。
(1)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越厚换气越少、呼吸膜越薄换气越多,呈反比。
(2)呼吸膜的面积:呼吸膜面积与气体扩散呈正比。
(3)通气/血流比值。
七、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气:首先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通过氧合血红蛋白运输。
2、CO2:主要通过碳酸氢盐形式进行运输。
八、氧解离曲线
1、显“S”型,原因为血红蛋白变构效应导致。
2、PO2:在60-mmHg之间,曲线平坦,反映: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
PO2:在40-60mmHg之间,曲线陡峭,反映:血红蛋白释放氧气
PO2:在15-40mmHg之间,曲线陡峭,反映:血红蛋白与氧气解离,此时可反映血液中氧气的储备。
3、出现曲线的左右移动
(1)影响因素:H+、体温、2,3二磷酸甘油醛(2,3-DPG)、PCO2的指标有关
(2)右移:各项均升高,导致右移,此时增加氧的利用。
(3)左移:各项均降低,导致左移,此时减少氧的利用。
注:H+升高,PH值下降。
九、呼吸运动的调节:最主要的刺激因子为CO2。
1、外周化学感受器
(1)部位:颈动脉体(特别是该部位)、主动脉体。
(2)刺激因子:动脉血液中H+、PCO2浓度升高、PO2降低(低氧)。
2、中枢化学感受器
(1)部位:延髓。
(2)刺激因子:脑脊液和细胞外液中的H+升高、动脉血液中的PCO2升高。注:对低氧不敏感。
3、血中的PCO2能刺激中枢与外周,中枢大于外周。
4、H+升高,可刺激中枢与外周,中枢:脑脊液中的H+、外周:血液中的H+。
5、PO2降低(低氧):只能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第二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1、多发于冬春季,病原体最常见为病毒,其次为细菌,溶血性链球菌多见。主要通过喷嚏、飞沫空气传播。
2、急性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A病毒,咽痛、咽部有疱疹。
3、咽结膜热/炎:腺病毒3.7型,夏季游泳传播,表现为咽痛、咽和结膜明显充血。
病原体总结:
梅毒:苍白密螺旋体
咽结膜热:腺病毒3.7型
非典型性肺炎:SARS冠状病毒
急性肾盂肾炎:大肠杆菌(沙星类,丁胺卡那)
血源性肺脓肿:金黄色葡萄球菌
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柯萨奇16型
吸入性肺脓肿:厌氧菌,痰臭味(甲硝唑)骨髓炎:金葡菌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H7N9。自发性腹膜炎:大肠杆菌
艾滋病:HIV(侵犯人体免疫C:CD4+)痢疾:志贺菌属(福氏多见)
消化型胃癌:Hp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双球菌-化脓菌(奈瑟菌)
风湿热: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乙脑:变质性炎——乙脑病毒变性和坏死叫变质
急性肾小球肾炎: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痈、疖、手、脚、掌深间隙:金葡萄
肺孢子肺炎:HIV(治疗首选:复方新诺明)蜂窝组织炎、丹毒:溶血性链球菌
大叶性肺炎:肺炎链球菌破伤风:特异性感染:破伤风梭菌
小叶性肺炎:化脓菌——金葡萄急性心内膜炎IE:金葡菌(萘夫西林)/亚急性IE:草绿色链球菌(青霉素)
缩窄性心包炎:结核/及性心包炎:病毒沙肉、副鱼、剩葡萄: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金葡萄
病毒性心肌炎:柯萨奇B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
疮疹性咽峡炎:柯萨奇A病毒乙肝、肝癌、肝硬化:HBV(乙肝病毒)
脾切后全身感染:肺炎球菌
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和COPD慢性支气管炎定义:咳嗽、咳痰,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3月+2年。
一、病因
1、最主要、最常见因素:吸烟。
2、冬季好发。
3、慢支患者出现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原因:感染。
注:所有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原因均为感染。
感染主要来自于:病毒与细菌,其中病毒最为常见(病毒细菌)。
①病毒(最常见):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
②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二、病理
1、鳞状上皮化生,纤毛变短、粘连、倒伏、脱失
2、中性粒细胞浸润
3、杯状细胞和黏液腺肥大、增生
4、黏膜下层平滑肌束可断裂萎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咳、痰、喘。
注:慢支患者出现气流受限为发展到COPD。
呼吸系统轴:吸烟-慢支-COPD-肺动脉高压-肺心病-肺性脑病。
2、体征:如伴发哮喘可闻及哮鸣音。
3、X线:肺纹理增粗、紊乱。
四、治疗
1、急性发作:抗感染、镇咳祛痰、平喘、
2、缓解期治疗:戒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特征:持续气流受限。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第1秒末用力呼气量)/FVC(用力肺活量)<0.70表明存在持续气流受限。正常人呼气1、2、3秒末呼出的气体量是83%、96%、99%。注:用力呼气——肌间内肌收缩。
慢阻肺与慢支和肺气肿有很大关系。
二、发病机制
1、炎症机制(主要):发病重要环节: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和聚集。
2、蛋白酶对组织有损伤和破坏作用,其中α-抗胰蛋白酶活性最强。蛋白酶增多或抗蛋白酶不足导致肺气肿,
三、病理改变
阻塞型肺气肿分为小叶中央型、全小叶型、混合型三类,其中小叶中央型最常见。
四、临床表现
1、咳嗽、咳痰(一定会出现)、喘息、胸闷。痰液特点:一般为白色粘液、浆液性泡沫痰。
2、COPD患者出现痰量突然增多或出现脓性痰说明发生(最重要):发生急性感染发作
3、体征
(1)视诊:桶状胸: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
(2)触诊:语颤减弱。
(3)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下移。
注:正常肺组织——清音肺、心、肝重叠——浊音
肝、心——实音胃泡——鼓音
(4)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
注:所有下呼吸道出问题均会出现呼气延长,所有上呼吸道出问题均会出现吸气延长。
语音震颤增强见于:实变(大叶性肺炎)、梗死(肺梗死)、空洞(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减弱见于:慢阻肺、水多(胸腔积液)、气多(气胸)、厚了(胸膜粘连、增厚)、堵了(阻塞性肺不张)。
五、实验室检查
1、肺功能(首选、金标准):是诊断评价气流受限最常用的指标。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一秒率(比值)=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VC(用力肺活量)70%。
VC(肺活量)下降,其余均增高。
2、评估气流受限严重程度: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评价COPD严重程度的最佳指标。
肺功能分级患者肺功能FEV1占预计值得百分比[FEV1%pred]
GOLD1级:轻度FEV1%pred≥80%
GOLD2级:中度50%≤FEV1%pred<50%
GOLD3级:重度30%≤FEV1%pred<50%
GOLD4级:极重度FEV1%pred<30%
3、COPD患者出现昏迷或肺性脑病首选检查:血气分析
六、鉴别诊断
支哮——可逆性、一过性气流受限,COPD:持续气流受限
七、并发症
1、慢性呼吸衰竭:I型呼衰:PaO2↓<60mmHg,Ⅱ型呼衰:PaO2↓<60mmHg和PaCO2>50mHg。
2、自发性气胸
(1)临床表现:①突然加重呼吸困难②COPD患者突发胸痛③叩诊出现鼓音④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注:满足一个条件即可诊断)
(2)首选确诊X线胸片
3、肺心病:COPD最常见的并发症。
八、治疗
1、稳定期治疗
(1)戒烟
(2)支气管扩张剂
①β2受体激动剂:短效(SABA):沙丁胺醇、特布他林。
长效(LABA):沙美特罗。
②抗胆碱药短效(SAMA):异丙托溴铵
长效(LAMA):噻托溴铵
③茶碱类
(3)能够明显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长期家庭氧疗(LTOT):指征:①COPD患者PaO2≤55mmHg或SaO2≤88%;②PaO-60mmHg或SaO2<89%,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氧流量1-2L/min,吸氧时间10-15h/d。
2、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1)病因:细菌或病毒感染,抗感染治疗
(2)持续低流量吸氧,28%-30%,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引起二氧化碳潴留。
注:氧浓度计算=21+4×氧流量
九、预防
1、戒烟;2、积极防治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系统感染;3、流感疫苗;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第四章支气管哮喘一、定义:多种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
1、参与细胞:肥大细胞(最重要)、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无嗜碱性粒细胞。
2、本质、基本特征:慢性炎症。
二、发病机制:遗传、环境、变应原导致气道形成炎症介质,激活机体内IgE,导致气道的高反应性(AHR),AHR是哮喘的基本特征,慢性炎症是导致AHR的重要机制。
三、分类
1、早发哮喘反应
2、迟发哮喘反应:约6小时左右发生。
四、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为伴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夜间或凌晨发作或加重是哮喘的重要临床特征。临床上还有运动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
注:吸气性呼吸困难——气管异物。
2、支气管哮喘患者出现听诊听不到哮鸣音,出现“沉默肺”、“寂静胸”、“奇脉”、“胸腹反常运动”说明病情加重。
3、支气管哮喘患者突发胸痛:自发性气胸。
五、实验室检查
1、痰液检查:可见嗜酸性粒C。
2、金标准:肺功能检查
(1)通气功能检测:FEV1降低、一秒率及最高呼气流量PEF下降,残气量及残气量与肺总量的比值增加。
FEV1/FVC<70%或FEV1低于预计值的80%为判断气流受限最重要指标。
(2)支气管激发试验(无病而来):无病就医给予乙酰甲胆碱或组胺刺激支气管,使用后下降≥20%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适用于非哮喘发作期、FEV1在正常预计值70%以上患者的检查。
(3)支气管舒张试验(有病而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β2受体激动剂)后,FEV1提高≥12%,但其绝对值增加≥ml为阳性。
(4)昼夜PEF变异率≥20%。
3、特异性变应原检测:IgE增高。
4、血气分析:
严重发作:缺氧。
机制:过度通气→PaCO2降低(呼出CO2增多、体内CO2减少)→PH升高、PO2下降,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病情进一步恶化:伴有严重CO2潴留,PaCO2升高、P02降低,PH下降,呼吸性酸中毒。缺氧O2严重,无氧醇解:乳酸——代谢性酸中毒。
六、诊断
1、以下三项至少有一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3)昼夜PEF变异率≥20%。
2、急性发作期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肺通气功能和血气检查正常,散在哮鸣音,心率正常。
中度:SaO2为91%-95%,弥漫哮鸣音,心率在-次/分,可出现奇脉。
重度:SaO2≤90%,弥漫哮鸣音,脉率:次/分,奇脉,大汗淋漓。
危重:沉默肺,胸腹矛盾运动,意识模糊。
七、鉴别诊断
好发人群
病史
痰液特点
听诊
扩张剂
支气管哮喘
年轻人
遗传家族史
过敏史
白色粘液痰
哮鸣音
有效
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
中老年人
心血管病史
高血压病史
粉红色泡沫痰
哮鸣音+湿罗音
无效
1、当出现难以鉴别时只能使用:氨茶碱。忌用肾上腺素或吗啡。
2、鉴别清楚后支气管哮喘禁用吗啡,机制:吗啡抑制呼吸。左心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禁用肾上腺素,机制:肾上腺素为β1受体激动剂,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心率。
七、治疗
1、最根本、最有效:脱离变应原。
2、药物治疗
SABA:短效β受体激动剂LABA:长效β受体激动剂
SAMA:短效抗胆碱药LAMA:长效抗胆碱药
(1)急性发作:SABA——沙丁胺醇气雾剂,缓解发作,主要不良反应有心悸、骨骼肌震颤、低钾血症等。
(2)激素(ICS)是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规律吸入激素,是哮喘长期治疗的首选。重度或严重哮喘发作应及早静脉给予激素。
(3)白天不喘,夜晚发作:1LABA(沙美特罗)2ICS加量控制发作。
(4)阿司匹林哮喘、伴过敏性鼻炎哮喘、运动性哮喘:白三烯受体调节剂(孟鲁斯特)抗炎。
(5)哮喘合并COPD:LAMA——噻托溴铵。
(6)IgE↑:抗IgE抗体。
(7)茶碱类: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环腺苷酸cAMP的浓度。
注:抗炎:ICS、白三烯。
3、有创机械通气:指证包括呼吸机疲劳、PaCO2≥45mmHg、意识改变。
第五章支气管扩张一、病因:支气管肺组织的感染与阻塞(主要病因),导致支气管管壁的破坏。
诱因:幼儿时期患过百日咳、肺炎、麻疹。
二、病理
1、柱状扩张:双轨征(轨道征)——X线。
2、囊状扩张:卷发征。
3、不规则扩张:呈不规则改变或串珠样改变。
三、临床表现
1、慢性咳嗽、大量脓痰(数年一定是支扩,肺脓肿只见于急性发作)、反复咯血(支扩患者有50%会出现、但反复咯血一定是支气管扩张)。
咯血见于:肺TB、支扩、肺癌、二尖瓣狭窄、肺栓塞。
2、杵状指——慢性缺氧引起。
3、干性支气管扩张(只有咯血,无咳嗽、咳痰):引流较好的左上叶支气管。
四、辅助检查
1、最有意义、确诊:HRCT(高分辨率CT)。
2、纤支镜检查或局部支气管造影可明确出血、扩张或阻塞的部位。
五、治疗
1、抗感染治疗
(1)未确定感染细菌:半合成青霉素:XX西林,临床常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2)确定为绿脓杆菌首选:喹诺酮类(XX沙星)或三代头孢。
2、体位引流:病变肺部处于高位、健侧卧位
3、咯血的治疗(同肺结核)
(1)小咯血:口服止血药。
(2)中量咯血:首选药物治疗,垂体后叶素。
(3)大咯血: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病变局限在一个肺叶。
介入(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指征:双肺支扩,内科治疗效果不好、大咯血。
第六章肺部感染性疾病第一节肺炎概述一、病因
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1)空气吸入、血行播散、临近感染部位蔓延、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
(2)病原体:衣支毒流链
衣原体、支原体、病毒、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最常见)。
2、院内获得性肺炎HAP
(1)感染途径:口咽部定植菌的误吸.
(2)致病菌:①无感染高危因素:病原体:白金铜炎血肠
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
②有感染高危因素:金葡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
二、分类
1、解剖分类
(1)大叶性肺炎:感染部位在肺泡,常见肺炎链球菌感染,为肺组织的实变。
(2)小叶性肺炎:感染部位在细支气管、终末支气管、肺泡,也称为支气管肺炎,主要致病菌:金葡菌,特点:小叶性肺炎绝对不出现实变。
(3)间质性肺炎:感染部位为肺间质,常见于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典型表现:呼吸困难,机制:肺间质水肿造成呼吸困难。X线表现为磨玻璃状。
2、病因分类
细菌性肺炎最常见,其中以肺炎球菌肺炎最多见。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1、重症肺炎评估标准:主要标准:①需要有创机械通气;②出现感染性休克。治疗选广谱抗生素,应足量、联合用药。球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万古霉素。
2、确定病原体:(1)痰培养最常用。
(2)支气管肺泡灌洗:如细菌>cfu/ml,可认为是致病菌。
3、常见肺炎的症状体征
病原体症状X线
肺炎链球菌咳铁锈色痰无空洞
金葡菌脓血痰液气囊腔
肺炎克雷伯杆菌砖红色胶冻样痰叶间隙下坠
铜绿假单胞菌蓝绿色痰
厌氧菌腥臭痰,易并发肺脓肿
军团菌肌痛、相对脉缓
四、治疗
抗感染:抗生素疗程7-10天,体温正常2-3天,临床稳定(体温下降、症状改善)可停用抗生素。
第二节细菌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肺炎
一、病因
肺炎链球菌(导致大叶性肺炎)是HAP、CAP共有的细菌。
肺炎链球菌(SP)有荚膜,荚膜中的多糖结构决定其毒力大小。
SP不产生毒素,不引起组织坏死和空洞。
二、病理
1.充血水肿期
2.红色肝变期:铁锈色痰(巨噬C吞噬了红C后,把含铁血黄素咳出)。
3.灰色肝变期
4.吸收消散期:可发生肺肉质变——肺炎感染后典型并发症。
三、临床表现
(1)发病人群:好发于青壮年。
(2)发病前常有受凉、劳累、疲劳、醉酒。
(3)症状:①铁锈色痰;②稽留热
(4)体征:①口角、鼻周出现单纯疱疹;②听诊有胸膜摩擦音;③叩诊浊音;④触觉语震增强并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
四、辅助检查
(1)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荧光标记抗体检测可提高病原学诊断率。
(2)X线表现:支气管充气征、肺实变表现。
五、治疗
首选青霉素G,过敏可选用呼吸氟喹诺酮类或三代头孢,感染多耐药(MDR)菌株者用万古霉素。
△不选阿米卡星,它是抗杆菌药。
葡萄球菌肺炎
葡萄球菌肺炎为化脓性炎症。
一、病因
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阳性,是化脓性感染的主要病因)。
二、临床表现
“脓”①痰液特点:脓性痰;②最易出现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脓肿、转移性肺脓肿。
三、辅助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
(2)X线表现:形成空洞、液气囊腔、阴影易变性。
四、治疗:首选治疗半合成青霉素:XX西林,耐药或出现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首选药物为:万古霉素。
第三节其他病原体所致肺部感染
1、支原体肺炎(解剖:间质性)
(1)多发生于儿童。
(2)临床表现:阵发性刺激性呛咳(老年人出现此表现怀疑为肺癌)、咽痛、头痛、咳嗽、发热、肌痛。
(3)辅助检查
①确诊、金标准:血清IgM抗体,银标准:冷凝集实验阳性。
②X线表现:浸润影,以肺下野多见。
(4)治疗:大环内酯类首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疗程为2-3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无效。
2、衣原体肺炎
金标准:咽拭子检查。
治疗:首选红霉素。
3、病毒性肺炎
(1)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倦怠。
(2)X线:磨玻璃状阴影。注:脑脊液呈磨玻璃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呼吸道分泌物中细胞核的包涵体提示病毒感染;检测特异性IgG抗体。
(4)治疗:对症、抗病毒。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冠状病毒感染。
高致病性禽流感为H5N1、H7N9感染,白细胞不高或减少,淋巴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注:传染病:甲类:鼠疫、霍乱——2h内上报。
乙类:6h以内上报。其中1肺炭疽;2高致病性禽流感;3非典;4脊髓灰质
炎。这4个病属于乙类,但按甲类上报。
4、肺孢子菌肺炎:题干中一般会有出国史、吸毒史,是机会感染,最常见的为艾滋病所致,侵犯CD4+细胞,治疗首选复方磺胺甲噁唑。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