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感染意味着发病
感染结核菌并不意味着成为结核病患者。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约有1/3的人口存在结核菌的潜伏感染,这些人不表现任何症状,X-线胸片结果正常,仅结核菌素皮内测试出现阳性结果。而且这些人还不像历史上的“伤寒玛丽”,本身并没有传染性。在10个携带结核菌的人中,约有1位会发展成活动性结核病,即成为结核病患者。
误区二:结核病是一种老年病
现在收治的结核患者中,有许多是年轻人甚至是婴幼儿。一方面由于结核感染人群基数大,未及时接种卡介苗的新生儿可从家人、保姆等身上接触到结核菌而致感染;另一方面,由于年轻人流动性大,经常聚集在网吧、歌厅等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同时因生活不规律、熬夜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也成为结核病的易感人群。
误区三:用药可以不规律
和所有微生物感染的治疗一样,结核病同样面临耐药性问题。结核杆菌有原发耐药,也有继发耐药即获得性耐药问题。后者是指患者原本感染的是药物敏感的结核菌,但由于用药不规律、治疗不足,在治疗过程中发展为耐药结核菌。一方面增加了治疗失败与结核病复发的风险,同时也意味着现有的抗结核药物失效。耐药结核的治疗将使用二线药物,价格昂贵,疗程更长,且更难治愈。为避免人为导致的获得性耐药,专家强调,对肺结核患者药物治疗应做到“规律”这一原则。对于特殊情况下的治疗中断,比如药物引起肝功能受损或各种原因的不能耐受,则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而不能擅自停药,更不能随意改变用药的“节奏”。
误区四:卡介苗能预防感染
新生儿对各种疾病包括结核病的抵抗力很差,由于抗结核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不可能从母体带给婴儿,所以一旦感染了结核菌,就很容易发生血行播散,随之而来的便是粟粒性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这两种最严重的结核病死亡率也最高。
卡介苗是孩子出生后国家计划免疫的第一针,但许多人并不了解卡介苗的作用。作为一种减毒活疫苗,卡介苗可降低儿童重症结核病的发病率,如结核性脑膜炎、血行播散型结核病等,但并不能预防结核杆菌的感染。同时,卡介苗也无法提供终身免疫。一些坚持接种的地区,0—4岁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几近绝迹,14岁以下儿童已无一因结核病死亡。所以,发育正常的婴儿刚生下来就接种卡介苗,对结核的预防效果最好。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