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光近影
给岁月留点记忆
影像
歌谣
远光近影
大地的回音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我的爹娘、乡亲和同事们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默默辛苦地工作
而今满山沟谷已不再是
低矮的茅屋和苦涩的井水
请听来自大地的回音:
(年10月16日,酉阳战贫脱贫故事演讲赛,在县会议中心举行。下面是来自全县十位选手的演讲词)
青春有光爱润芳华
县政府办干部刘念
(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正如我歌里唱的一样《青春有光爱润芳华》。
去年全党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一名新时代年轻干部,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的理解是扛着37度的责任,牢记服务群众的使命。
可能有人会问“责任”为什么是37度?责任不应该是度么?”没工作之前,我也这么认为,责任的温度当然应该是度,像沸水一样激情澎湃,像烈火一样轰轰烈烈。但后来我慢慢发现,如果责任有温度的话,其实它更应该贴近37度。就像我们人体的温度一样,高一度,太过激进和浮躁;低一度,太过理性和冷漠。37度,刚刚好,让人感觉温暖、舒适,接地气,贴人心。
37度的芳华故事还要从这里说起,我有一户让我印象特别深的贫困户,他们是一对老两口。记得,初次上门走访,大爷正坐在屋里砍柴,大妈靠在椅子上眼睛眯着,房屋黑漆漆的,灯也没舍得开。村主任说:他们是因病致贫,大妈患病刚刚做了手术,两个女儿都远嫁他乡,留下了一个三岁不到的小外孙。村主任又向两位老人介绍了我,但是他们头也没有抬。我热情的跟他们打招呼,无人理睬,我一脸尴尬,小声的问村主任,“这两个老人耳朵都听不见吗?”“谁说听不见?”大爷略带责备的眼神盯了我一眼。这时我才明白,他们并不是听不见,只是不愿意理我而已,初次见面就碰了一鼻子灰,但也能理解,兴许是对眼前的生活充满了焦虑,无心跟我寒暄,也可能看到我青涩的面孔,对我工作能力充满了怀疑。随后的两个多月,我多次到他们家中走访,积极和村里沟通他们的具体情况,多次协调后,终于为他们申请了危房改造,院坝边上近一百米的羊肠小道也铺成了水泥路,牵引了安全饮水管网。大妈因为看病吃药都可以报医保,自费的部分不多,看病吃药都不成问题,身体慢慢的好起来,脸上的笑容多了,开始愿意跟我分享孩子们的趣事。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我生病期间,一次大爷来酉阳,给我打了个电话我连忙跑下楼,大爷说:“我跟你大妈最近挺好,不用专门来看我们,这个土鸡蛋吃了好,要多吃。”说完放下鸡蛋,转身就走。我赶忙拉住大爷,“不用,本来鸡蛋就不多,你们留着自己吃吧。”“我跟你大妈最不喜欢的就是吃鸡蛋。”说完就快步离开,怎么喊都不回应,看着大爷的背影我的眼眶湿润了,一句多么熟悉而朴实的话啊!这不是父母为了把好吃的留给子女,说的最多的一句谎言吗?这一刻,我明白,责任,真的是有温度的,他不是轰轰烈烈的度,而是平淡的37度,温暖了我和大爷大妈的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是肩负重任的一代,我们到基层承担使命,体会思乡苦、生活苦、心有余而力不足之苦,感受被尊重、被需要、被关爱之三乐。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贡献着属于我们的芳华。
如果说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那么请允许我给予这个责任的温度是37度,因为它是我身体最舒适的温度,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但它,温暖人心,永不冷却!
最后,我想借电影《无问西东》中的一句话作为我演讲的结束,让我们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敢勇,无问西东。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青春飞扬话脱贫凝心聚力奔小康
天馆乡太白村驻村工作队员邓怡曼
大家好!首先,我想先向在座的各位了解一下,自打接触扶贫工作以来,大家是否被身边的亲戚朋友追问过这样的问题——扶贫工作主要做什么?
(有)看来大家和我一样,都曾经历过这般灵魂拷问。
(没有)看来大家很幸运,没有经历过这般灵魂拷问。
年10月中旬,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被选派到基层从事扶贫工作后,就不时遇到这个问题。那时资历尚浅的我同样在疑惑,一没经验、二没阅历的我能为贫困群众做些什么?带着这样的疑惑,我懵懂地开启了自己的扶贫之旅。
我驻守的贫困村是太白村,初闻此名,我一度欢欣雀跃。我暗自琢磨着这个陌生的村落和诗仙太白的奇妙关联,幻想着在绿水青山间体会潇洒恣意的浪漫主义生活。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此太白非彼太白。太白村原是由麻池村和白坪村合并而成,全村多常住人口中共有贫困户85户人。千百年来,依山傍水的地理条件赐予了当地群众肥沃的土壤和勤劳质朴的品质,却也成为一道阻碍群众走出大山看世界的天然屏障。
贫困户郭美忠是太白村4组的村民。郭美忠家原有两兄弟共计五口人,大哥郭美光常年酗酒,无法从事体力劳动,郭美忠和妻子拥有2个可爱的女儿,由于妻子身体状况不佳,五口之家的重担几乎压在了郭美忠一人身上。还记得第一次进村入户,得知我们是专门从事扶贫工作的干部时,郭美忠的大哥郭美光开口就对我们说:“我是贫困户,我没有房子住,你们政府要想办法给我修个房子”。当时我一听,心里一咯噔,贫困户没有房子住,这怎么能行。着急的我回到办公室,赶紧询问驻村第一书记。在杨书记的解释下,我才知晓村上考虑到他家的实际情况,计划将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但这两兄弟一个没劳动力,一个意志消沉,就算指标下来了,光靠这两人确实难以成事。基于这一情况,工作队和村委积极与乡级部门衔接,经过多方争取,郭美忠一家的房子最终以深度搬迁的标准由政府组织施工队统一修建。同时,在村两委和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郭美忠一家成功申请上了低保。住房的问题解决了,基本的综合保障也有了,但如何让郭美忠一家实现脱贫致富成了摆在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多方讨论,工作队一致认为,郭美忠一家是典型的“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其贫困的根源在于缺乏摆脱贫困的志气。
习总书记说过,脱贫致富贵在立志,扶贫要智志双扶,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于是,当工作队再次入户走访时,我们一面耐心宣传各项扶贫政策,一面鼓励郭美忠兄弟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致富,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次的沟通交流有了成效,两兄弟在到户产业资金的支持下积极发展种养殖,2头黄牛,2头生猪,十几只土鸡,3亩多油茶,郭美忠家的种养殖种类越来越丰富。在兼顾农耕生产的同时,郭美忠主动申请了公益性岗位,成为了一名公路保洁员。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就近寻找工作机会,力求增收脱贫。就像他自己说的,“党和政府关心我,那我也要争气,相信只要我肯干,日子一定越过越好。”
两年来,在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像郭美忠这样相信日子一定越过越好的贫困户不计其数——3组陈少华通过医疗救助政策切实减轻了医疗负担,冉光常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帮扶下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陈增和通过小额扶贫贷款的支持,家里铝合窗门市生意越做越红火。
所以,如果现在还有人问我,你们扶贫干部能为贫困群众做什么?那么我一定自信又自豪地告诉他,修路、改水、盖房、上学、就医、引导就业创业、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只要是造福群众的事我们都能做,也正在做。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成千上万扶贫干部放弃休息时间,远离家人朋友,扎根一线,肆意挥洒青春与汗水,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到处可见扶贫人奔波的身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征程离不开扶贫人的奉献。
各位同志,各位战友,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我们更要坚定信心,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要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和担当,以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用心看、用情想、用力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站好最后一班岗!
我的故事分享完毕,谢谢!
三个电话背后的梦想
清泉乡清溪村贫困户刘攀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清泉乡清溪村的刘攀,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三个电话》助力圆梦的故事。有这样一位大学生,去参加考研初试的时候,为了省钱,他舍不得住酒店,而是悄悄的躲在地下停车库,借着微弱的灯光来复习,就这样,坚定心中的理想,度过了短暂却觉得漫长的考试时光。
这个人就是此刻站在台上的我。当你把目光看向我,会不会发现我有什么不同?其实并没有,我就是一个在土地里孕育出的生命。唯一不同,是我在乌江边一个名为清溪村的小镇长大,那里碧绿的江水连同巍峨的大山布满了我野蛮生长的足迹,于是我的血液里天然带着不屈的韧劲以及生生不息的信念。我常常望着这宽容又伟大的土地,去妄想土地之外的高楼。没有过多接受教育的父母,从来也不愿挫伤我的信心,他们总是缄默又温暖,给予我走出土地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力量。每读一年的书,就仿佛是带着上一辈走向更好的希望。一步一步,从小学到大学,我终于坚定地走出大山,看到了外面的水泥森林,实现了曾经的梦。
直到那天接到了我妈的电话。(重庆话)“刘攀,你们老汉生病住院呐,医生说要做手术,”“他身体好好的朗格住院了呢?”我妈在电话里沉默了。在我爸治病期间,国家大病救助政策使我们这个因治病而困难的小家得到助力。最后,经过多次治疗还是没能挽回我爸的生命。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我妈因受不了打击跟着病倒了,治病还欠了债。但生活还得继续,又是一年的开学季。我面临着理想和现实的抉择,我是外出打工还是继续完成学业呢?理想映衬现实,我该何去何从?
迷茫中,我接到了清溪村扶贫干部打来的刘攀啊!学还是要继续上的,你们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上学是有国家政策扶持的,就这样让我看到了曙光。我靠着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入学了,妈妈享受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身体慢慢好起来且生活能自理,免除了我上学的后顾之忧。在上学期间,我一边坚持学习一边勤工俭学,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我顺利完成了学业。当大学快毕业时我想继续深造,但我再一次面临了现实的抉择,作为家里的长子,或多或少都应该帮助我妈撑起这个曾经受到创伤的小家,而且国家助学贷款从毕业开始就得还。此刻的我只能暂时放下心中的理想,去面对现实的生活,一边上班一边还贷款,以减轻家里的压力。
正陷入沉思中的我,电话响起却浑然不觉:“请问你是刘攀吗?我是清溪村驻村第一书记冉颖,前两天与姜副主任到你家走访,和你妈妈交流,了解到你的情况,知道你是一个积极上进,很有想法的人。听你妈妈说,你想考研,准备得怎么样了?既然有想法就要坚持,困难是暂时的,现在扶贫政策很好,考上后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到学校还可以申请奖助学金,一定要加油哟!有什么困难你可以及时找我们。
在冉书记和姜副主任的鼓励帮助下,坚定了我的求学信心,我再次回到了学生时代的“生活”。当我备考遇到瓶颈的时候,我就看看双手上曾经留下的干茧,并在心里告诉自己,刘攀,要相信自己,好日子是靠奋斗出来的。“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通过不断的努力,我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
习总书记曾在纪念五四运动周年大会上讲过一段话,“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让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现在回想起来,很感谢这些心酸的历程,让我牢记奋斗的初心,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把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为青春打下亮丽的底色,这也将会是我一辈子宝贵的财富。
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有些人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但大部分都是出生平凡的人,命运可能会给你一个比较低的起点,那是想让你用你的一生去书写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唯我倾力倾情,换你笑颜真心
木叶乡梨耳村驻村第一书记田永胜
大家好!我叫田永胜,是县招商引资中心派驻木叶乡梨耳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很高兴今天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扶贫故事——唯我倾力倾情,换你笑颜真心。
年1月,接单位党组通知,派我脱岗到本中心扶贫联系村工作。初听到通知,内心十分忐忑,虽从小生在农村,但未有过直接跟老百姓打交道的基层工作经历,能不能把事情做好?但转念一想,假如自己下去驻村能为贫困户生产生活的改善出点力,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我不再犹豫,当天交接完工作便简单收拾行装,只身赶赴从未去过的梨耳。
第一次来到梨耳,切身感受:路雾大、湿气重、温度低。围着村主公路沿线走了一圈,看到梨耳:通畅路少、饮用水缺乏、部分贫困户住房安全没有保障、产业单一等,深感肩上的担子“重”。既来之则安之,唯有带领他们改变现状才能谋出路,我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点实事。
经过县、乡、村等各级干部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梨耳83户贫困户于年底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年的20.44%变为现在的0。路通畅了、产业发展了、自来水入户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了、住房安全有保障了,这一系列的变化使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切身感受到了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好时代。
想起曾经寻找水源时遇到老党员陈通胜,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也是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了,大大小小的干部撒我还见过些,没想到你勒么年轻的驻村干部还能勒么不怕苦,能到基层来把我们老百姓的事做的勒么细勒么实。”如今蓄水池建成全面投入使用,自来水全部供水入户,曾经的挑水户覃玉国说:“唉,好啊,梨耳老百姓的饮水问题终于解决了,全得是你们驻村工作队啊。”
想起有次大雪天和两名帮扶责任人走访贫困户杨通宣家时,老人家很是热情,又是提凳又是倒茶,感谢我们天寒地冻的去看望他,还硬要塞给我们一人一包烟,我们忙跟他解释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纪律要求是不能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他听后情绪很激动:“你们一天那么辛苦那么关心我们老百姓,我不信抽支烟还犯法?要是犯法要抓人要坐牢我去嘛,我去。”听到这朴实的话语,我的内心感动不已。
想起去年开车上酉阳办事,途中车子不幸翻车,第二周回村后,唐玉梅等好几个老年人急忙来了解情况,关心我、看望我,拉着我说:“这么好的一个干部,啷个得翻车嘛?”“我就是专门来看哈你给,我就说那么好的一个干部肯定会没得事的。”祝仕华也说:“等过一年吧你们工作队撤了撒,我们大家啷个习惯哟,没得人给我们放音乐、放电影,没得人带我们跳广场舞咯。”听到这热乎乎的话语,看到这一张张淳朴的脸,我觉得值。
回想工作十年来,最初怎么也不会想到待的最久的地方竟然会是在扶贫联系村。好在付出总有收获,看到梨耳村老百姓生产生活、村容村貌的种种变化,想到老百姓对驻村工作的种种认可,感觉一切都值。脱贫攻坚即将交上圆满答卷,乡村振兴我们仍在努力。招商引资中心新引进的伞具项目即将落地梨耳,将解决梨耳及周边老百姓70余人就业,有效拓宽老百姓增收致富渠道。相信不管是现在的脱贫攻坚还是今后的乡村振兴,只要我们党员干部倾力倾情去给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就一定能筑就真情,就一定能获取老百姓的笑颜真心。
决胜全面小康、迈向新的征程,让我们勇毅笃行。
谢谢!
我的最美时光
李溪镇长沙村驻村第一书记冉宇
我叫冉宇,是县华茂公司派驻李溪镇长沙村第一书记。
今天,我讲述的故事题目是《我的最美时光》。
年1月8日,我开始驻村扶贫,在这三年的8个日夜里,我穿破了8双鞋,踏遍了村里27平方公里土地,走访了户人家,撰写了多篇日志,我用真情的脚步诠释了扶贫的铮铮誓言,把驻村时光都装进了人生的最美记忆里。
一
还记得我驻村走访的第一站——谢家盖,海拔多米,这是村里最偏远最贫困的“三大盖”之一,车上不去,爬坡两小时,我终于上去了。
“冉书记,稀客啊,你是第一个到咱们盖上来的县里干部。”听了这席话,我倍感欣慰,但更觉得这是压在我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啊!
在回来的路上,我立即与公司联系,争取了52万元资金,把通组公路接了上去。后来,又落实“四好公路”政策进行了硬化。
老党员徐吉兴说:“今年春节,我儿子第一次把小车开到了家门口,感谢党啊,感谢政府!”现在,谢家盖、高家茶园、马家盖,盖与盖的路都相通了,寨与寨之间也相连了。
不仅仅是修路,我还积极争取落实万元资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落实万元改善了环境,落实万元扶持了村集体经济,我们发展了优质水稻亩、定单辣椒亩……现在,又建成了4亩的油茶示范基地。
我们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现在走进村里,俨然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
二
常言道,事业的成功一定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打赢脱贫攻坚战,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时光转到年6月,我们新修公路时,群众来阻工,聚集了60多人,干部们轮流做工作,我站在挖机的边上,给大伙儿苦口婆心地讲了4个小时,总算把他们说服,施工才得以继续。
那是年3月,发展辣椒时,有些村民们不愿意,我们召开火铺会、院坝会……,大大小小20多场,仅宣传动员就搞了半个多月,最后大家却争着干、抢着干,等到辣椒红了,大伙儿也笑了。
就在今年1月,筹备验收时,为追求档案的高标准、高质量,我们一群人拼了命地加班,轮流熬了6个通宵,翻阅资料8万多份,整理档案多盒,堆集起来足足有3米多高。付出总有回报,检查时,我们获得了高度评价,领导说,干得漂亮!
三
讲起扶贫的事,总会让我心潮澎湃、总会让我激情满怀。但是,在这8个孤独之夜,我们也有苦累心酸。
还记得刚下村时,小儿子还不到半岁,老婆既要独自带孩子、做家务,又要上班。我问她,能行不?她说,你要去扶贫,我得自己扛啊!
老妈妈身体不好,经常需要住院。可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总以为老妈身体好了,没住院了。有一次,姐姐照料实在太累了,才说,妈总是说你扶贫太忙,生病了自己去输液能行,再三打招呼不能告诉你啊!
那一夜,我流下了七尺男儿不轻弹的泪水。但很快我又不流泪了,因为,又有哪位扶贫干部的坚守背后不是亲人们在鼎力支持呢?
四
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而今,我们已呈上了有产业、有就业、有增收的圆满答卷,呈上了住房、医疗、教育有保障的圆满答卷;更是呈上了与乡亲们那份感恩哭泣、难以割舍的亲情答卷。
我常想起,半身瘫痪的冉贵茂隔三差五给我打来电话,“今天来我家吗?我就喜欢听你讲话。”
我常想起,85岁的孤寡老人冉仕隆的话,“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我这条老命早就没了,我该如何报答呢?”“你要好好活着,多活几年,多享受几年党的政策,就是最好的报答了。”
我常想起,彭洪成给我发的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