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含结核性脑膜炎)

文章来源:结核性脑膜炎   发布时间:2016-8-16 15:35:06   点击数:
 

神经系统疾病(含结核性脑膜炎)

神经系统疾病含结核性脑膜炎专业综合-儿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专业综合-儿科疾病-结核病-结核性脑膜炎;

本章内容重点是化脓性、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医治及它们之间的鉴别;

1、小儿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1.脑的发育:

在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特别是脑;

2.脊髓的发育:

(1)胎儿时期,脊髓下端位于第2腰椎下缘;

(2)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腰穿时应注意;

3.神经反射:

(1)出身时即有一些原始反射;

(2)3~4个月时消失的反射:吸吮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不消失则有神经系统疾病;

(3)Kernig征:3~4个月为(+),>2岁消失;

2、热性惊厥1.特点:

①崛起高热,先发热后惊厥,>38.5℃;②多6个月~3岁病发,>5岁不病发;

2.临床表现:

单纯性、复杂性热性惊厥的比较

单纯性热性惊厥

复杂性热性惊厥

比例1

70%

30%

起病年龄

6个月~5岁

出身~5岁以上

发作情势

全面性

局灶性、全面性

时间

多短暂,<10min

时间长,>10min

一次热程发作次数

仅1次,偶有2次

24h内科反复发作

复发总次数

≤4次

≥5次

神经系统异常

-

+

惊厥延续状态

少见

常见

△注:1为8版数据,7版数据为单纯性80%,复杂性20%;

3.惊厥患儿的癫痫危险因素:

(1)复杂性热性惊厥;

(2)直系亲属中癫痫病史;

(3)首次热性惊厥前已有神经系统发育延迟、异常体征;

4.防治☆:

(1)地西泮/安定:止惊首选;

(2)苯巴比妥/鲁米那:新生儿止惊首选;

(3)其他:物理降温、NSAIDs、甘露醇;

(4)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

3、化脓性脑膜炎1.病因:

(1)<2个月:大肠杆菌;

(2)2个月~12岁: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

2.临床表现:

寒战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颈强、Kernig征、布氏征)+皮肤瘀点瘀斑;

3.实验室检查:

CSF为重要根据;

(1)脓性,米汤样浑浊;

(2)WBC增多,≥×/L,中性粒细胞为主;

(3)糖减少,氯化物减少,蛋白增多;

4.并发症:

(1)硬脑膜下积液:

①最常见,30~60%;

②常发于经医治后,体温退而复升;

③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而至多见;

④泄漏透光实验、CT有助诊断;

④确诊→硬膜下穿刺放出液体;

(2)脑室管膜炎;

(3)SIADH;

(4)脑积水:由于炎性渗出物阻碍脑脊液循环而至;

特点:停药后头围增大,前囟隆起,叩诊头部呈破壶音,两眼向下看似落日(落日现象);

(5)各种神经功能障碍;

5.医治:

(1)抗生素医治:

①原则:用药早、剂量足、疗程够、要联合;

②经常使用3代头孢ip: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特别是脑膜炎球菌)

③疗程:一般14d,脑膜炎球菌7d,金葡菌、G-杆菌21d;

△注:

①易透过血脑屏障→氯霉素最好(副作用:骨髓抑制);

②大肠杆菌脑膜炎→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

③肺炎球菌脑膜炎→首选青霉素;

④缘由不明的化脑→首选头孢;

(2)硬脑膜下积液:大量积液致ICP升高时→硬脑膜下穿刺,每次每侧≤15mL;

4、结核性脑膜炎1.病因:

(1)常在结核原发感染后1岁之内产生,特别是初染结核3~6个月最易发生;

(2)多见于3岁之内婴幼儿,约占60%;

2.临床表现:

结核性脑膜炎的分期及临床表现

初期

中期

晚期

别称

先驱期

脑膜刺激期

昏迷期

延续

约1~2周

约1~2周

约1~3周

临床

表现

主要症状为小儿性情改变

结核中毒症状:发热、盗汗等

年长儿诉轻微或非持续性头痛;婴儿为蹙眉皱额、嗜睡、发育迟

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脑膜刺激征、病理征阳性

脑神经受损(Ⅶ、Ⅲ、Ⅵ)

脑炎症状及体征

左述症状加重,意识朦胧→半昏迷→昏迷;

阵挛性或强直性惊厥频繁发作、代谢紊乱、颅高压→脑疝→死亡

3.实验室检查:

(1)CSF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极其重要,脑脊液中查到结核杆菌是确诊结核性脑膜炎的最可靠根据;

①脑脊液压力升高;

②无色透明或呈毛玻璃样,蛛膜下腔阻塞时,可呈黄色,静置12~24h后,结核杆菌检出率较高;

③WBC多(50~)×/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但急性进展期,WBC×/L,可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④糖减少,氯化物减少,蛋白增多,多1.0~3.0g/L;

(2)其它检查;

4.影象学检查:

有助诊断,胸片证明有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对确诊结脑很有意义;

5.并发症后遗症

(1)脑积水、脑实质伤害、脑出血及脑神经障碍最常见;其中前3者是致使结脑死亡的常见缘由;

(2)严重后遗症为脑积水、肢体瘫痪、智力低下、失明、失语、癫痫及尿崩症等;

6.医治:

重点是抗结核医治和下降ICP;

1)一般疗法;

2)抗结核医治:联合运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结核杀菌药物;

(1)强化:联合使用INH、RFP、PZA及SM,疗程3~4个月;

(2)巩固:继用INH、RFP或EMB;RFP或EMB,疗程9~12个月;

3)下降ICP:脱水剂(20%甘露醇)、利尿剂(乙酰唑胺)、侧脑室穿刺引流、腰椎穿刺减压及鞘内注药、分流手术等;

4)糖皮质激素:是抗结核药物有效的辅助疗法,初期效果好,用于防治并发症;

5)对症医治;

颅内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改变特点☆

压力(kPa)

外观

Pandy实验

白细胞

(×/L)

蛋白

(g/L)

(mmol/L)

氯化物

(mmol/L)

其他

正常

0.69~1.96

清亮透明

-

0~10

0.2~0.4

2.8~4.5

~

-

化脓性

脑膜炎

不同程度↑

米汤样

浑浊

+~+++

数百~数千,N为主

明显↑

明显↓

多数↓

涂片Gram染色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结核性

脑膜炎

微混

毛玻璃样

-~+

数10~数百,L为主

薄膜涂片和抗酸染色及培养看发现抗酸杆菌

病毒性

脑膜炎

正常/↑

清亮

个别微浊

+~+++

正常~数百,L为主

正常/轻度↑

正常

正常

特异性抗体阳性,病毒培养可能阳性

隐球菌性脑膜炎

可明显↑

微混,

毛玻璃样

+~+++

数10~数百,L为主

多数↓

涂片墨汁染色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注:

(1)脑及脑膜疾病时,都可致使CSF压力升高;

(2)病理情况下,血脑屏障通透性升高,蛋白质增多;

(3)细菌(化脓菌、结核杆菌)可释放葡萄糖分解酶使糖酵解增加,从而使脑脊液葡萄糖减少;

(4)细菌性疾病氯化物减少,其他均正常;

点击最下面的「浏览原文」,还能下载包括十年真题的掌上题库App。如果最近发现需要重新购买,请使用相同用户名重新登录。下周开始代谢内分泌的温习,儿科系统到此结束。

执考助手「每天看









































北京哪里白癜风哪间医院好
北京去哪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plm.com/nmyyl/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