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严重结核性脑膜炎
指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须满足下列全部条件:
①出现颅内压明显增高,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②出现部分性、全身性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
③昏睡或意识模糊;
④视力减退、复视和面神经麻痹。
以上就是的定义部分,需要注意的是,获得理赔必须满足①②③④全部四项条件。今天主要介绍定义中的几个医学专有名词。
①脑膜:脑膜,指的是颅骨与脑间有三层膜,由外向内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三层膜合称脑膜。硬脑膜,是一厚而坚韧的双层膜,外层是颅骨内面的骨膜,仅疏松地附于颅盖,特别是在枕部与颞部附着更疏松,称为骨膜层。但在颅的缝和颅底则附着更牢固,很难分离。颅内无硬膜内腔。硬脑膜内层较外层厚而坚韧,与硬脊膜在枕骨大孔处续连,称为脑膜层。主要作用是保护大脑;蛛网膜是一层半透明的膜,位于硬脑膜深部,其间有潜在性腔隙为硬脑膜下隙。在一定部位,蛛网膜下腔扩展并加深,成为蛛网膜下池。其中最大的是小脑延髓池,它通过正中孔和前侧孔与第四脑室相通:桥池位于脑桥腹侧:脚间池位于脚间凹;交叉池位于视交叉前方;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并伸入沟裂。在脑室壁的某些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形成脉络组织。脉络组织中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软脑膜是紧贴于脑表面的一层透明薄膜,并伸入沟裂。
②脊膜:脊膜在本定义中指脑脊膜。脑脊膜在脑和脊髓的表面有三层结缔组织膜。
外层为硬膜(在脑部称硬脑膜,在脊髓称硬脊膜),厚而坚韧,有保护和支持作用;中层为蛛网膜,是一层无血管的透明薄膜,内层为软膜(在脑部为软脑膜,有脊髓称软脊膜),紧贴于脑和脊髓表面,内有丰富的血管脑脊膜在颅骨和椎骨内形成三个腔隙,即硬膜外腔、硬膜下腔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在脊髓部分称为硬脊膜外腔,是进行硬膜外麻醉的地方,用于外科和妇产科手术。蛛网膜下腔内有大量的脑脊液。腰部的蛛网膜下腔是进行腰椎穿刺和腰椎麻醉的地方。
③颅内压: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又称脑压。由于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儿童为0.5—1.0kPa(3.5—7.5mmHg),此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坐位时腰穿压力可达3.3—4.0kPa(25—30mmHg),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低。这是因为颅脊髓腔虽然是一个闭合的空腔,但并非闭合得绝对严密,在枕骨大孔及颈静脉孔处都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另外采用的测压方法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这一现象说明颅内压与单纯的脑脊液静水压是不同的。颅内压对静脉压的变动很敏感,侧压时如压迫颈静脉,颅内压立即升高。咳嗽、喷嚏、憋气、用力等也引起颅内压相应明显波动。因此早在年Pallock和Boshes就认为,颅内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气压作用于颅外大静脉的结果。这种解释至今仍被公认是较合理的。
④视乳头水肿:视神经乳头水肿,是视乳头的非炎性阻塞性水肿,又称瘀血乳头。多数由全身疾病所致,绝大多数由于颅内各种性质的占位病变、炎症、外伤或先天畸形所致,眼球穿孔伤、角膜瘘管形成的低眼压、眶内肿瘤或血肿引起的血液淋巴回流障碍等也可引起。早期视力正常,如病程持久,视力逐渐减退,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向前隆起,一般多超过3个屈光度,扩张迂曲的血管爬行于视乳头上,其附近视网膜可见出血、渗出,至晚期视乳头水肿消退,继发视神经萎缩。在中医学中,属“暴盲”范畴,多由情志抑郁、嗜食肥甘、内伤脏腑、肝肾阴亏、阳亢动风等致眼络阻塞所致。
⑤复视:复视指两眼看一物体时感觉为两个物像的异常现象。导致复视的原因很多,脑神经或大脑本身的疾病都可能引起复视。支配眼球转动的六条肌肉中只要有一条或几条发炎、外伤或神经障碍,双眼肌肉动作就不协调,即可复视。单眼复视应找出眼疾的病因,治疗眼疾;双眼复视可酌情采用配镜、药物或手术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