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卫生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到3.3瓶的水平,人均年消费量是美国人的10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抗生素使用超级大国。抗生素如此滥用之下,产生的不只是‘耐药宝宝’、‘超级细菌’,更是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而其所造成的病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救星还是杀手?抗生素的前世今生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这种现象称为抗生。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体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称为抗生素。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
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又在放线菌中发现、并且制成了治疗结核病的链霉素。
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从那时到现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不过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毒性太大,适合作为治疗人类或牲畜传染病的药品还不到百种。后来人们发现,抗生素并不是都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有些是能够抑制寄生虫的,有的能够除草,有的可以用来治疗心血管病,还有的可以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可以用在器官移植手术中。
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家们把抗生素的范围扩大了,给了一个机关报的名称,叫做生物药物素。
功在当代
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家族,的确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伙伴。在二战中它曾拯救了千千万万个声明,帮助世界赢取和平。由此它也被称作是二战时期三大发明之一,与雷达和原子弹齐名。
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杀菌性,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以及干扰其蛋白质的合成,以此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目的。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对于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病症,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肺炎、中耳炎、脑膜炎、炭疽、破伤风、梅毒、白喉等等都具有疗效。
抗生素可以算得上是功在当代,是医疗上不可缺少的强力药剂。不过,其也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副作用,需要审慎使用。
滥用抗生素,祸及千秋
首先是会增强细菌的耐药性。抗生素在杀灭细菌的同时,也起到了筛选耐药细菌的作用。随着突变,少部分细菌产生新的耐药基因,它们在抗生素造成的生存压力下存活下来并继续繁殖,久而久之,耐药细菌就会越来越多,造成抗生素失去治疗效果。如果太多地把抗生素用在不必要的地方,就会增加环境中的细菌接触到抗生素的机会,从而加快耐药军团的扩张。
其次是会出现药源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世界住院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5%出现致残、致畸、致死、住院时间延长,3.6%-25%出现药源性致死(我国国内为20%以上)。
同时,还可能会出现二重感染,即大量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真菌感染。
制止滥用药物,防范法规需升级
防范滥用法规需“升级” 应该说,我国目前的药品及食品管理法规中对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是有相关规定的,但这些规定主要限于卫生医院管理中抗菌类药物使用的操作流程,法律效力等级较低,法律强制力及处罚力度也相对疲软。因此,在法律层面应该出台更为严厉的重典。 加强临床使用的监管 医院,经过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后,具有严重的感染症状且医师认为必须使用,才能由医师开具处方使用抗生素。此外,还必须经过医护人员认可,并由药房最终审定,强调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性、针对性及方案性,使用程序审定非常严格。 另外,患者在必须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制度上应该不允许执业医师直接运用最高端的抗生素类药物(例如第四代头孢),而是首先使用毒副作用较低的低端抗生素类药物焦点链接:抗生素催生“超级细菌”超级病菌是对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年,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链球菌。年,产生了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RSA医院感染的主要菌种。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同时出现。年,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耐链霉素的“食肉链球菌”被发现。年,出现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年,研究者发现携有一个特殊基因的数种细菌具有超级抗药性,可使细菌获得超级抗药性的基因名为NDM-1。同年10月巴西大规模暴发KPC超级病菌导致多名感染者丧生。究其原因,还是人类过度依赖抗生素,导致细菌一再变异加强,最终导致所有抗生素都无法解决的细菌出现。有学者担忧,超级细菌将使各国重回“前抗生素时代”,而且再无新的抗生素可以解围,形式十分严峻。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为曾经盲目的依赖埋单,不得不面对如今残酷的现实。不过好在为时未晚,这需要相关法规的及时跟进,也需要大众及时明白抗生素的本质。它是人类的朋友,但不是超人和全能战士,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冷静对待。
在我们讲解免疫力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常见的病——感冒。 在中医当中,感冒被称为“万病之源”,因为感冒治疗不当,就会演变为多种病症。现在大家感冒发高烧,第一个想法就是退烧,医院里退烧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打针、输液,医院挂三天点滴。挂点滴是中国人用得最多的治疗手段,医院不管什么病,先挂上三天点滴再说。 大家可以做一个试验,买两个气球,一个气球不要吹,一个气球吹起来之后再将气放掉。你会发现,吹过的气球它的皮就会松、薄了。打点滴就是将液体打入静脉中,打点滴最少要打三天,一天两瓶。感冒一般是一年春秋两次,这样静脉反复的收缩、膨胀,多年下来血管壁就薄了,十年、二十年后遇上大事,一着急上火,血脉一冲就破,形成心脑血管疾病。 打点滴是中国人发明的吗?它是西方国家发明的。如果有亲戚朋友在外国的朋友,可以去问一下,医院治疗一般的感冒发烧有打点滴的吗?为什么外国人发明的东西他们几乎不用?
大家知道中国脑瘀血病人最小的年龄是多大吗?只有8个月,这样的小孩我见太多了。大家都知道,一岁以前的小孩感冒发烧不能吃药,医院只能打点滴,在小脑袋上剃光的地方打。孩子这么小的脑袋,点滴瓶都比脑袋还大,这么多的液体往里面打,大家想过后果吗?为什么小孩子会经常脾气暴躁?小的时候如果经常感冒发烧,遇上事一着急、一上火就是脑瘀血。 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女性,二、三十岁满脸是褶?你问她们是不是一不舒服就去挂吊瓶?输液是直接进入静脉的,刚输完的时候,毛细血管水分多了,皮肤看起来特别漂亮,可过两天水分被吸收了,皮肤又干了。老是这样充水膨胀,收缩,常年下来皮肤就变得松弛了。 看到这里,你就知道长期输液的后患有多大。有人说,我从来不输液,感冒只吃药。吃药的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回感冒了,吃这个牌子的药管用,下回感冒还吃这个牌子就不管用了,要换个另外的牌子,下回再感冒再换。你会发现,很多人换来换去,最后把市面上所有牌子的感冒药都吃遍了。
大家可以做一项调查,到马路上去找10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到医院给他们照脑CT,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小脑萎缩。大家是否记得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插播的一段:国家卫生部紧急通知,所有含有PPA成分的药物必须撤下柜台,而当时大部分的感冒药中都含有PPA。大家知道它的潜伏期和副作用是什么吗? PPA的潜伏期是10年,它最大的危害是会导致小脑萎缩,后期发展下去就是老年痴呆。可怜的是大家天天吃这些药,已经吃了10年了,才发现潜伏的危险启动了。大家想会不会在十年后,有一天国家又告诉你,药物中还含有「APP」的东西不能用,潜伏期又是十年。很多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是很可怕的,一般人并不理解这些知识。大家认为感冒了,吃药就可以了,白白给药厂当了十年的实验品,还落个后遗症。可悲啊! 大家记得中国人三十年前感冒的时候是怎么办的吗?不就是家里切一点姜末,加一点红糖一起煮开了喝下去,晚上再做一碗挂面汤吃,盖好被子睡个觉就没有事了。 可现在谁还知道感冒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处理?有人说现在的感冒病毒变异了,你想想,细菌是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的东西,它都能变异了,人怎么还没有变,那人类是不是该被淘汰了?问题不在病毒身上,是由于人体的免疫力下降了,只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没有到位,才造成人们对自己的伤害。 我们与生俱来就有一套完美的防御系统,那就是免疫力,它随时都处在绝佳的“攻防”状态,帮助抵抗外来的入侵者。 人体有超过80%的免疫功能建构在肠道中的菌群平衡上,自婴儿出生后摄取初乳开始,肠道中的菌群便逐渐发挥作用,免疫功能也由此启动;糟糕的是,如果为了“预防感染”而给予孩子抗生素,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抗生素会把好菌坏菌全都一网打尽,永久性地改变免疫功能和神经系统。滥用抗生素会导致孩子遭受真菌感染,诱发湿疹、过敏、哮喘等疾病;尤其三岁以下小孩处于生长发育期,一些器官组织尚未发展成熟,更容易受到抗生素的永久伤害。 美国有医师指出,一整个抗生素疗程可能造成有益菌无法修复的损伤,长期下来也会降低人们对疾病与感染的抵抗力,得花费数年时间采用特定营养素和益生菌疗法才能让身体趋于正常;且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大幅增长肥胖、第一型糖尿病、发炎性大肠疾病的发生率。 有益菌除了是防御的卫兵,也是移除体内重金属的帮手,一旦让坏菌占得优势,肠壁出现漏洞,细菌、过敏原得以入侵血液,将会使已经削弱的免疫系统责任更为加重。 过去抗生素被吹捧成人类救星,如今却使人们付出罹患各种慢性疾病或癌症的代价。
抗生素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
误区4: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误区5: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误区6: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误区7: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
误区8:一旦有效就停药
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