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管家婆nbsp价值自己决定

文章来源:结核性脑膜炎   发布时间:2016-11-8 12:51:39   点击数:
 

经历过病苦,廖秀珠体会无常、更珍惜光阴做好事。(摄影者:宋明章)

凌晨三、四点,廖秀珠腹部翻搅、疼痛难耐的感觉席卷而来,送医急诊后,医师诊断为卵巢瘤,要马上手术,不能再等。「躺在手术台上,无法动弹,只能任人宰割。当下心好慌、好害怕。」廖秀珠想,才刚走进慈济、开始要做志工,「难道佛菩萨就要带我走吗?」瞬间,她体悟到什么是无常,以及过去听到的「人生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病床上的自己没有自主权,她虔诚发愿,若是手术顺利,身体健康,将全心全意在菩萨道精进付出。煮饭、打扫、照顾雇主家人,廖秀珠的管家工作,几乎做了五十年;她更用心为弱势家庭打算,形形色色的苦难,有不同的关怀方式,即使被拒于门外,她也会耐心沟通,直到他们开启心门,拂去尘埃……北上帮佣遇到贵人贫与病,廖秀珠并不陌生。十二、三岁为了分担家计,她小学毕业开始帮佣,后来更离开家乡罗东,到台北工作;雇主台北市合江街诊所韩医师,对她视如己亲,教导她待人接物,也影响她的人生观。韩医师家境优渥,但生活节俭,书写纸张反复使用;「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这句好话,也让她终身受用。年,廖秀珠的侄女罹患结核性脑膜炎,病情严重,医院;当年没有健保,住院期间医疗费用高昂,家人苦恼之际,刚好有慈济志工在隔壁病床关怀,得知困境,随即协助送上两万元的救助金;加上政府补助与基督教会捐款,暂度难关。她与弟弟和志工并不相识,却马上获得援助,感动于那分慈悲,发愿也要做行善助人的事。她开始划拨善款给慈济,阅读《慈济道侣》半月刊、听慈济广播电台,在花莲静思精舍看到常住师父「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更是感动,笃定这是自己要参加的慈善团体。

廖秀珠帮佣、当家庭清洁工,先生林富裕在工厂上班,勤奋工作养家,一家四口清贫但快乐。(照片翻拍:徐启衡)

年,先生林富裕罹患胃癌;再次的考验,让他们夫妻俩体会到生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上不来,就要与世界说再见;所以想做好事,更要把握当下,不能迟疑。访视屡见贫病相循在廖秀珠访视二十余年的经验,确实许多个案都是因病而贫、因贫而病,有些遭遇让人很震撼、很不舍。由于中枢神经阻塞而常头晕的李女士,五十一岁,育有三个女儿,次女罹患精障疾病。丈夫因鼻咽癌往生十多年后,没想到最疼爱的长女也罹患胃癌,末期常大量吐血。为了医治女儿们,她抵押房屋、举债两百万,却无力负担房贷,房子被查封;难以承受种种压力,她感叹人生悲苦无常,服药自尽,幸运获救。次女因为躁郁症复发,服用过量药物往生,长女也不敌病魔,两个女儿相差六天先后离世。李女士与智能障碍的小女儿相依为命,但命运之神还是作弄他们,小女儿健康情况不佳,但因为看到姊姊癌症化疗的痛楚,不愿接受西医诊疗。每回慈济志工家访,李女士总是说着说着就哭起来;志工抱着她、安抚她,尽情地哭吧,哭完后,再提起勇气面对。她说,慈济人到访,就是她最温暖的依靠;而慈济长期关怀济助的恩情,不知何时才能回报;志工请她放宽心,先把家安顿好,有余力再回报众生恩。长女曾向志工说,希望妈妈有一天能走出去帮助别人,才能报答上人的慈悲和慈济人付出的爱;长女往生后,也依照她的遗愿将遗体捐赠给医学院做研究。廖秀珠说,这是年接触的个案,陪伴两年后结案;一家人饱受病苦折磨的困境,她迄今难以忘怀。

案主李女士因病而贫,她的长女胃癌末期,骨瘦如柴、卧床疗养,廖秀珠(左二)偕同志工常常前往关怀。(照片翻拍:徐启衡)

另一户人家,五十岁的刘女士罹患大肠癌末期,体重只剩约二十公斤;她有两次婚姻,后来单独养育三名子女。生病后,无力负担房贷,房子面临法拍,又须缴孩子的高中学费,种种的压力,让她忧心、喘不过气,强忍着病痛,撑起那随时都会撤守的眼皮。欣慰的是,三个孩子非常孝顺,常伴身侧。廖秀珠说,访视时感受到刘女士宛如油灯将枯,却舍不得熄灭,彷佛是挂心着孩子们的未来。志工用心为她安排最后一个生日的庆生,致赠念佛机、袜子、暖暖包,按摩纾解身体不适,烹调食物为她补充营养,致赠急难救助金、孩子的助学金等……志工不时安慰她,要有正念、不要罣碍,祝福三个乖巧的孩子,也祝福自己乘愿再来人间报众生恩。刘女士说,想留下眼睛看世界,请志工帮忙,待她往生后,让她捐出眼角膜,协助办理植葬,还有继续照顾孙子们……刘女士过世后,她的母亲无力负担孙子们的生活费、教育费,因此慈济延续关怀,直到孙子们成年后才停止济助。廖秀珠说,慈济访视是只要听到、看得到、走得到,就努力做到;志工也自我期许成为照顾户的靠山,让他们能纾解悲苦、释放压力。人可以决定自己的价值廖秀珠说,从慈济慈善工作得到最大的体会,是「见苦知福、见贫知足」。「世间最大的力量是爱,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缩短彼此的距离。」投入访视二十六年,廖秀珠表示,案家示现苦相,让我们有因缘救拔苦难,真的要很感恩对方给我们机会付出。看到人间疾苦进而伸援,就是造福;看尽人生形貌而有所悟,智慧即能提升。廖秀珠说,访视工作可说是福慧双修,「表面上虽是在付出,获益最多的是自己。」

新北市汐止区慈济照顾户陈女士病痛缠身,四个孩子中三位智能障碍,无力打扫家务,环境卫生堪虑,廖秀珠(左)与志工们前来清理。(摄影者:林宏谋)

对待任何人,均要以同理心、真诚心,尤其是走不出伤痛的人,更要愿意花时间、耐心陪伴。好意帮助对方,一定要先做到尊重,了解对方的需求,才是真正有帮助。在互动中,多运用上人的法,和静思语「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讲好话,学会倾听。「说不定对方会因为我们的一句话走出伤痛,改变一生,人生也因此绽放出快乐的笑容。这就是多年来我不放弃慈善工作的原因;每次出去访视,都会收获满满的欢喜回来。」目前,廖秀珠每天大部分时间用来看个案、收善款、上课和从事小区志工活动,只留傍晚的时段为老雇主打扫煮饭。她常常与人说:「我没读什么书,一辈子帮人打扫、煮饭,带小孩、做管家。能遇上慈济,有那么多机会让我做好事、让我入人群付出结众生缘,不做岂不太可惜了。」哲学家沙特(Jean-PaulSartre)曾说过,「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是自己创造自己」,人可以决定自己的下一步、决定自己的价值。廖秀珠投入慈善,从苦中求真谛,也让自己的生命彰显了无私付出的价值。(文:吴珍香本文摘自:《慈济》月刊期)

本文选自慈济全球资讯网,更多内容,







































太原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诊断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plm.com/bzzs/1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