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结核性脑膜炎 发布时间:2020-10-24 19:15:35 点击数: 次
新疆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10012.html援外医生张振华——全国劳动模范、原抚松县人大副主任张振华传记文/医院的张振华大夫在抚松很有名气,一个是医术好,还有就是出了名的“倔强”。有人说他是个认死理的人,跟他打招呼让他好好照顾,那他就一定查出问题,对党和人民负责。年秋季,县里把“征兵”体检的主检权交给了他。张振华就像对待国家赋予的使命一样坚贞,用一颗诚心去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可是,您知道么,他在执行这神圣的主权的时候,同时也充当了挨骂的角色。主检征兵体检的时候,有人不止一次地对他说:“张主任,我爸爸是XXX,以后有啥事您吱声……”他一笑了之;有人递来了条子,他用手团成一个蛋儿,丢进纸篓;甚至内部的人也来通融,他同样没有动摇。可巧,张振华的亲属来体检了,众目睽睽呀!张振华认真复查,发现一处有点小毛病,他提起笔在体检栏上写上了“不合格”。慎思慎行,逆流而上。露水河有一名女家长来县里求情,因为他的儿子检查是“肛门裂”,第一道体检关没过就被刷了。张振华想,孩子这么小,怎么会得“肛门裂”呢?他答应给那位青年复检。结果,所谓“肛门裂”是在第一次初检时,医生手法太重,导致了细微的裂纹,不是“肛门裂”。于是,张振华大笔一挥,写上了“体检合格,同意入伍”八个大字。那位青年顿时喜泪双流,夺门而去,把这个喜讯告诉妈妈。消息一传出,又有人骂张振华是个耿直讨人嫌的“犟种”。人呀,你骂吧,一个对党、对祖国、对军队怀有赤子之心的人,能怕骂么?如果怕,早就随波逐流了。还有人说,张振华有点傻,因为患者和家属给的东西一律不收,哪来的给你退到哪去,整得送去的人都很没面子。张振华从医30多年,从不利用自己手中的听诊器、处方权、诊断书谋私利。他的清廉,全县的人有口皆碑。有一年夏天,他为了治疗一名病人,多次到患者家中望诊。病治好后,其家人为了感谢他,主动给张振华家中送去一汽车烧柴。他知道后,就用自家的那辆破旧的手推车,带着儿子一车一车地把烧柴送回那个病人家中。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传奇医生张振华吧!张振华生于年9月,年9月—12月在山东省烟台市解放路小学上学,年1月—年8月在省立烟台一中念中学,年9月考入山东大学青岛医学院医疗专业,年8月毕业,同年9月在长春中医学院西医考研组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振华得知抚松地处高寒山区急需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便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生活,主动要求到缺医少药的抚松县来工作。医院从事医疗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抚松县的卫生事业。年9月—年10月,张振华参加了我国援助索马里医疗队,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从事医疗工作两年。年10月回医院工作,直到年退休。医院工作的三十多年里,张振华心无旁骛,心中只有病人,正吃着饭,有患者来,撂下饭碗,马上给看病;正睡着觉,有患者找,马上跟着走。不论是深更半夜还是节庆假日,医院里有了紧急患者和疑难患者,他总是随叫随到。他不怕脏、不怕累,高度认真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个环节,经常是亲手给病人灌肠、导尿、下胃管、做人工呼吸……有一年夏天,一个4岁的患儿休克了。当时没有呼吸机,张振华毫不犹豫地嘴对嘴给患儿做了人工呼吸。40多分钟过去了,孩子苏醒了,终于得救了。他却累得脸色苍白,站立不稳,几乎昏倒。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振华是抚松县里医术最高的医生,人们都慕名找他看病,这其中有各级领导,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还有亲朋好友,也有素不相识的人。但不管是谁找他,他都是一样精心诊治。在他的眼里,他们都是需要帮助的患者,都是他要全心全意服务的对象。张振华不是搞事业吗?但是,医院仅仅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就挨当头一棒。应该说,对于一个从城市到农村的知识分子,初到抚松,一切他是看不惯的。但是,疾病深重的患者、夜以继日的工作逐渐冲走了他的“怅惘”,宽慰了他的心头。那么,为何又出了当头一棒的事呢?那是年春的一天,张振华接待了一个患“爆发性脑膜炎”的孩子,经过详细诊断,他赶紧开方用药,做了处理,并嘱咐孩子家长,让孩子立刻住院治疗。可是,家长并没有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把孩子带回家没有住院治疗。三四个小时后,医院时,已经全身青肿。经过一番痛苦的折磨,孩子不情愿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家长顿足捶胸、号啕大哭。可经过一段孤独的反思之后,他们竟感到孩子“冤魂”未散,认为是错药致死。孩子的爸爸是公安部门的领导,“告状”当然是轻车熟路。一时间,“正确”与“错误”、“肯定”与“否定”反复拉锯,几经周折。讽言刺语把张振华的心渍冷了,他带着一颗受创的心,离开了深爱的医务工作,违心地调到县防疫站。不久,那个“史无前例”的时刻来到了,文革期间张振华被批为“走白专道路典型”,不公批判恨不得指到他的头皮上。他想不通啊,一个在学院里就奠定了事业心的人,怎么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分割开呢?苦闷、压抑、彷徨,使他无助彷徨。年前后,当张振华像个生产队长那样,风尘仆仆辗转乡下的时候,他的那个小小冤案得到了昭雪。省里的一位教授带着一支医疗小分队来到抚松时,那件所谓“用错药致使儿童丧命”的悬案求助这位教授作科学鉴定。经过一番认真的复查,教授郑重地写下了如下批语:“诊断是正确的,治疗是恰当的,态度是积极的。孩子是死于爆发性脑膜炎。”年9月,一架银色的中国专机横跨欧洲,来到大西洋彼岸的非洲索马里。张振华作为我国支援索马里的国家医疗队的一员,到了这个友好的国家。在索马里的两年时间里,他以高超的医术和悉心为患者服务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得到了索马里国家领导和人民的称赞。他的外语水平非常娴熟,能够用英语和俄语很好地与当地人交流,他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对患者体贴入微的态度,不久就在索马里首都--“医院”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敬仰和爱戴。中国医疗队得到了索马里人民的信任,医院的走廊里,还是在首都摩加迪沙的街头,只要见到中国医生,人们都会尊敬地叫喊“塞哪,发呀已登”(好,真的好),这是当地人发出的由衷的真挚情感。就连总统度亚德的车子,遇见中国医疗队的时候,也会从车窗伸出手来挥手致意!一次,索马里副总统女儿病了,全身抽搐,病情严重。起先,一个外国医生诊断该病是由破伤风引起的,结果按其方法治疗无效。后请张振华去诊治,他认为是由于高热引起的抽搐,采取积极退热对症治疗。结果,几天后病人就康复了。副总统连声称赞他说;“喔,神医啊!真是神医!”在索马里期间,张振华不仅治好了数千例患者的病,还多次被邀请到总统府给总统治病。索马里的官员和群众给他赠送名烟、名酒和手表等物,都被他一一谢绝。张振华回国时带回来的,仍是出国时的那只帆布手提箱。一位姓陈的大娘,因为和老伴拌了几句嘴,有了轻生的念头,喝了“敌百虫”,是张振华日夜守护在床头,直到大娘完全脱险……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大爷,吐了满胸膛饭水,大小便也失禁了,拉尿了一裤子,又是张振华把老人吐的胃容物给擦涮掉,接着又把老人的裤子脱下,把臭气熏天的屎和尿给擦拭得干干净净……当那位喝了“敌百虫”的大娘出院的时候,大娘的老伴非要庆贺一番,杀了一口肥猪。大爷大娘的心里记挂着张振华,他们从猪后鞧砍下一块好肉,千寻万找地找到张振华的家。大娘在张振华家呆了两个多小时,知心话唠透了,水喝足了,手握热了,可是,说啥张振华也不把肉留下,直到张振华挎着肉,搀着大娘把她送回了家。嘿,张振华不要东西,这是出了名的。医院里最要好的藏树德医生,和张振华有着深厚的友谊。然而,张振华爱人生第一个儿子的时候,他给送去了小鸡和红布,也照样被原物送回。藏树德医生苦笑着对别人说:“常了,我知道他这个人的品性了,也不怪他了。”藏树德说的是实话,抚松县的老百姓都叨咕:“岩石里能渗进去水,东西却送不进张振华的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张振华医生家里的真实写照,简陋而简朴,也是全县出了名的。屋里最多的摆设,或者说是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他那一箱又一箱的医学书籍。他在工作之余,把时间都用在提高医术和科研上。几年里,他整理出几十万字的业务笔记,成功地总结了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和治疗的临床经验,发表了关于有机磷中毒37例抢救成功报告,在当时国内医学界引起了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