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学素质应知应会问健康养生篇

文章来源:结核性脑膜炎   发布时间:2020-11-17 17:45:07   点击数:
 

健康养生篇

、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怎样测量体温?

答:成人的自然体温在36~37℃(腋下测量),儿童的腋窝下温度在35.9~37.2℃。正常体温的测量方法是:在8点、15点及20点左右各测一次体温,连续测量几天,取其最稳定的值就是正常体温。测体温时,应先将体温表的水银柱甩到35℃以下,再用棉签蘸酒精擦拭消毒,放置腋下测量。

、普通感冒与流感有什么区别?

答:流感和普通感冒都是呼吸道疾病,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普通感冒的病原复杂多样,多种病毒、支原体和少数病菌都可以引起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危害不同,普通感冒如果没有并发症,1周即可自愈,很少危害生命安全。流感则会导致很多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等,增高死亡率。

、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吗?

答:不,抗生素只能杀死细菌不能杀死病毒。抗生素为什么不能抗病毒?因为病毒没有细胞壁,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为什么说抗生素虽好但不能滥用?

答:抗生素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以及致病微生物感染的库存病痛。抗生素有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对一定范围内的细菌有灭杀或抑制作用,但对另外的细菌没有作用。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滥用。一旦发生以上情况,滥用抗生素可能给患者带来以下危害:一是毒副作用。盼复心切擅自加大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如氟哌酸)的药量,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尤其是肝肾功能出现异常患者更要慎重。二是过敏反应。其表现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最常见也更为严重,最重时可能致命。三是耐药。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而使自身的防御能力明显降低。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遗传给下一代。药品使用的频率越高,耐药情况的出现就越快。“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

、细菌对人都有害吗?

答:细菌并非都对人都有害,细菌也有好坏之分。细菌有有害的,也有有益的,它们可以使人致病,也可以为人治病,可以给人类造成损失,也可以为人类创造财富。致病的细菌如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制药治病的细菌如青霉菌、链霉菌等。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还有可以帮助消化、保护人体不受病原体感染、维护肠道正常细菌菌群平衡、抑制病原菌的生长、防止便秘等益处。给人类造成损失的细菌,如一些菌类造成木材、衣物的腐朽和食物的腐败、变质。给人类带来财富的细菌如酵母菌可以酿酒、制醋,还有些微生物可以消除海洋中石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人体哪些地方细菌最多?

答:人体上细菌最多的地方是口腔、鼻腔、皮肤、肠道、外阴。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唾液和适宜的温湿度,为细菌创造了舒适的生存环境,各种细菌争相云集。鼻腔每天将空气中大量漂浮着的细菌呼吸进入体内。皮肤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大的部位,表面菌群种类繁多。肠道内的微生物中,超过99%都是细菌。外阴更是各种细菌容易滋生的角落。

、细菌消灭得越彻底越好,对吗?

答:不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将细菌消灭得过于彻底的环境反而可能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英美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儿童时期不接触细菌和病菌,是5岁以下人群Ⅰ型糖尿病病例近年来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更早接触到带菌的物质,有更多机会与宠物相处,患过敏症、哮喘和湿疹等疾病的几率反而很低。人人都知道要注重保持清洁,但过于追求干净卫生对人体健康可能有害。这一理论被科学家们称为“卫生假说”,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意思。

、合理用药的原则是什么?

答: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不多用”。药物使用合理与否,关系到药物能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患者能不能尽快恢复健康。因此,合理用药必须强调“安全、合理、有效”。达到这一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用药史、正确计算药量、不能随意给药、定期随访观察、药物配伍合理化、血药浓度监测。

、为什么不能用开水煎中药?

答: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医药资源,它利用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某些有机物质,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这些能防病治病的有机物质都存在于动植物的细胞内,煎中药就是在加热的条件下,把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的有机物质,用溶解的方法提取出来。动植物体内的细胞都有一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孔隙,用水浸取时,有机物很容易透过细胞膜进人溶液,这是一个自然的扩散过程。细胞膜是由蛋白质构成的,而蛋白质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受热时会发生变性凝固。如果用开水煎中药,中药材一接触开水,细胞膜受热立即变性凝固,本来可以让有机物质透过的细胞膜,就会因变性而不易让有机分子通过了。这样,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就很难在水中渗出和溶解了,中药的药效自然就要大打折扣。有经验的人煎中药时,常常用冷水先将中药浸泡20—30分钟,让中药变软,然后再将冷水慢慢升温煮沸,并且掌握好火候,用文火煎一定时间,这样就能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尽量完全地提取出来,以获得中药的最大药效。

、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输液治疗?

答: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治疗中“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的不静脉注射。”一般情况下,当患者病情危重、凶险时,特别是出现神志不清,不能或很难口服药物,或者胃肠道有反应时,必须进行输液治疗;使用不适宜口服的部分药物时,如青霉素等,由于易被胃酸破坏,可以采用输液方式;使用胃肠反应大的药物时,也可以采取输液的方式。

、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疾病是什么?

答: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和肺癌,艾滋病(HIV/AIDS),腹泻病,糖尿病,道路交通损伤,高血压性心脏病。

、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偏爱哪些人?

答:高血压是指人在安静状态下,两次不同时间测量的血压,收缩压(高压)大于等于18.7千帕(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低压)大于等于12千帕(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偏爱的人,一是男性、老人;二是膳食高盐、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质的人;三是脑力劳动者、白领;四是超重和肥胖的人;五是吸烟、喝酒的人;六是父母有高血压的人。

、为什么降压药不能吃吃停停?

答:由于90%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迄今还无法根治,高血压病人一旦确认要服药,就得终身服药。服用降压药,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是预防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的有效办法。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血压,任高血压长期发展,就会导致和加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动脉硬化,造成重要器官损害。

、哪一种疾病高居人类各种死因首位?

答:心血管疾病高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血管疾病是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总称,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大约有种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特别是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家庭和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脂肪摄入太多和缺少运动,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更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哪些人要警惕得冠心病?

答:引起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①高血压,②高血脂,③糖尿病,④吸烟、饮酒,⑤冠心病族史,⑥年龄、性别,⑦肥胖和超重,⑧体力活动少,⑨不良饮食习惯,如喜欢高盐,高脂类饮食,⑩高尿酸血症。其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怎样预防脑血管病?

答:应做到以下点: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饮食、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②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期高度精神紧张;③积极防治可能引起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与糖尿病等;④定期体检,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发现疾病及时就医;⑤高龄老人起床、如厕等须放缓动作;⑥一旦发生言语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视力突然下降,剧烈头疼、晕眩等症状,医院就症。如出现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可怀疑为脑血管病。

、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糖尿病能根治吗?

答: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会对心脑血管、肾脏、周围血管、物质代谢、眼底血管等造成危害。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疾病,目前是无法根治的,可以通过合理规范用药、饮食调理、运动调理等稳定血糖。

、我们和乙肝患者握手就会被传染吗?

答:不会。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根本不能在空气中存活和复制,不会从呼吸道侵入人体。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共用餐具、母乳喂养、拥抱、礼仪式接吻和握手都不会传播乙肝,公共游泳池和公共浴室同样没有危险。

、艾滋病是一种什么病?

答: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

、艾滋病起源于什么地方?

答: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会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艾滋病通过空气传播吗?

答:艾滋病不通过空气传播,传播的途径有三种:性、血液、母婴,核心是通过性传播和血液传播。1、性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2、血液传播: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②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③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④注射器和针头等器械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危险更大;3、母婴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通过胎盘、产道、哺乳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

、如何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等烈性传染病疫情?

答: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失衡和生物链被破坏,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增多。埃博拉出血热等烈性传染病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影响大,给人类健康、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潜在威胁。为有效应对这类传染病,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一是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二是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三是储备应急保障物资;四是加强健康教育宣传;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吸烟对健康有哪些危害?

答:吸烟会导致人产生肺部、心血管、骨质疏松、癌症等多种疾病。香烟燃烧后的烟雾中含有几千种有害物质,医学上分为四大类:1、一氧化碳,吸入人体后会降低红血球输送氧气的能力,致使体内缺氧。2、尼古丁,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如下作用:四肢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变快,并促进血小板凝集,这是造成心脏血管阻塞、高血压、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帮凶。3、刺激性物质,会对眼睛、鼻腔和咽喉产生刺激,也会刺激支气管黏膜下腺体的分泌,导致急性支气管发炎及慢性支气管炎。4、致癌物质,除公认的致癌物质尼古丁以外,烟雾中含有较多的放射性元素,随着烟雾被人体吸收、积蓄,损伤机体组织细胞,破坏人体免疫力,为癌细胞生长创造环境。如果每天抽1包半的香烟,一年下来,受到钋的辐射量相当于做了次X光胸透片。

、香烟中的尼古丁是什么?

答:尼古丁(nicotine)是一种难闻、味苦、无色透明的油质液体,挥发性强,在空气中极易氧化成暗灰色,能迅速溶于水及酒精中,通过口鼻支气管粘膜很容易被机体吸收。粘在皮肤表面的尼古丁亦可被吸收渗入体内。尼古丁进入人体后,会产生许多作用:如四肢末梢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变快、精神状况改变(如变得情绪稳定或精神兴奋),是促进血小板凝集,为造成心脏血管阻塞、高血压、中风等心脏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帮凶。借助尼古丁提神或者放松,即让精神紧张兴奋或情绪稳定舒缓,无异于饮鸩止渴。

、戒烟为什么会困难?

答:吸烟有害健康。据权威机构统计,成年吸烟者92%以上均有戒烟愿望,有70%以上的人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戒烟史,但大部分归于失败。究其原因,是由尼古丁的成瘾性所致。吸烟者在吸了一定量的香烟以后,体内便积聚了一定量的尼古丁,它能使人变得精神兴奋或情绪稳定。停止吸烟后,体内尼古丁会被释放而减少,人就会感到烦躁不安,精神不振、易怒、失眠和恶心,出现各种不良病态反应,从而产生强烈吸烟欲望,以便补充体内尼古丁,这就是所谓的烟瘾,也就是戒烟难的根本理由。在自然情况下,戒烟过程需要3-6个月,这往往使许多戒烟者因此半途而废。

、什么是辐射?

答: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如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扩散的方式。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辐射分为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两类,人们通常提及的都是电离辐射。常见的辐射现象有太阳辐射、核辐射、电磁辐射、热辐射、烟辐射、家电辐射等。

、常见的危害健康的辐射是哪几种?

答:常见的危害健康的辐射有三种。一是核辐射。如钴60,γ射线,χ射线等。长期受辐射照射,会导致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肿瘤、眼底病变、生殖系统疾病、早衰等各种疾病的发生。二是宇宙辐射。宇宙辐射强度随海拔高度及纬度增高而增加。现代喷气式客机在10至20公里飞行高度上,宇宙辐射的强度是海平面的近百倍。三是电磁辐射。电磁污染已被公认为排在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公害。

、什么是电磁辐射危害?

答:电磁辐射既包括电器设备如电视台、变电站、电磁波发射塔等运行时产生的高强度电磁波,也包括计算机、电视机、手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使用时产生的电磁辐射。这些电磁辐射充斥空间,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的辐射剂量下,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在电磁环境超量的环境中,白血病发病为正常环境中的2.93倍,肌肉肿瘤发病为正常环境中的3.26倍。

、电脑哪些地方会产生辐射?

答:电脑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及周围的相关设备都会产生辐射。房间里电脑数量越多,摆放越密集,空气中的低频电磁辐射量越大,对人体的伤害越大。电脑显示器(屏)的背部辐射强度大大超过显示器(屏)正面的辐射强度。有些单位的电脑教室和一些网吧,前后左右近距离横排摆放电脑,前排人员背对着后排电脑显示器的背部,左右邻近电脑,受到的伤害更大。即使在显示器上挂一个一般的“辐射防护网(板)”也只能阻挡来自显示器正面的一少部分辐射,根本不可能消除电脑整机中各部分的所有辐射。

、电脑辐射会导致哪些疾病?

答:人们经常(长期)在超强度的电脑低频电磁辐射环境中使用电脑,导致头晕、头痛、脑涨、耳鸣、失眠、眼睛干涩、视力下降、食欲不振、疲倦无力、记忆力减退、部分人脱发、白细胞减少、免疫力底下、白内障、白血病、脑癌、乳癌、血管扩张、血压异常、胸闷、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率不齐、男性精子质量降低、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孕妇流产、死胎、胎儿畸形、生殖病变、遗传病变、癌症等疾病。

电脑产生的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隐性的、积累的。

、怎样将电脑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降到最低?

答:要想使电脑辐射危害降到最低,应做到以下几点:1、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2、室内要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如舒适的温度、清洁的空气等。3、电脑室内光线要适宜,不可过亮或过暗,避免光线直接照射在荧光屏上而产生干扰光线。4、注意保持皮肤清洁。5、注意补充营养。多吃些胡萝卜、白菜、豆芽、豆腐、红枣、橘子以及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以补充人体内的维生素A和蛋白质。多饮些茶,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活性物质有利于吸收与抵抗放射性物质

、为什么中午打盹有助于保持精力旺盛?

答:因为我们人体的脑细胞一般可以维持兴奋4~5小时,之后会转入抑制状态。午饭后为了促进食物的吸收和消化,消化道的血液供应相应就会减少,从而导致随血流入大脑的氧气也随之减少,于是人体的生物钟会出现一次睡眠节律,使人产生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的感觉。此时,身体需要休息调整,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稳定神经系统功能的平衡。因此,午休打盹儿是健康生活习惯。

、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多种传染病吗?

答:可以。但只接种一种疫苗是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的。所谓预防接种,就是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人体输入死的(医学上称为“灭活”)病原微生物,或丧失致病能力的病原微生物,或是病原体的抗原性性质,用它们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的免疫物质,从而增加了对某种疾病的抵抗能力,使被接种者对这种病不感染,或者感染后不发病。

、为什么要给婴幼儿接种疫苗?

答:婴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免疫功能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受多种传染病的侵袭,例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腮腺炎、流脑,乙型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都可威胁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如果不积极预防及时治疗,严重者可造成终身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有20多种。

、乙肝病毒会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答:不会。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一般通过呼吸不会感染乙肝。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是指引起人类急、慢性肝炎的DNA病毒,简称HBV。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1、血液传播,比如输血过程中被感染。2、医源性传播,即在就医的过程中被感染。3、母婴传播,患急性乙肝或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母亲可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4、性传播,是性伙伴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之间的传播。

、性格与疾病有关系吗?

答:有。医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大量心身疾病患者性格特征做了调查、统计和研究,发现一些疾病患者的性格有共性。癌症患者:心理矛盾、好生闷气、压抑懊丧情绪、性急、好胜。冠心病患者:急躁、没耐性、易激怒、慌慌张张。高血压患者:好高骛远、好争强、忙碌、固执保守。溃疡病患者:依赖、攻击性、情绪被压抑、雄心勃勃并有挫折感。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情绪不稳、因循守旧、过分关心自己、不好交往。结肠病患者:抑郁、吝啬、较刻板、谨小慎微、顺从。哮喘病患者:易焦虑、暗示性高、幼稚、依赖、敏感且懦弱。神经性皮炎患者:精神紧张、忧郁、脾气暴躁、较固执已见。荨麻疹患者:渴望得到同情、罪恶感、自我惩罚。偏头痛患者:死板、内心冲突、易烦恼、习惯于把怨恨埋在心里。背痛患者:被压抑、逃避的愿望、性的矛盾。不孕症患者:易紧张、好焦虑、神经质。

、为什么说“生病”会让人更健康?

答:当病原体侵犯人的机体或机体发生病变时,机体便会产生防御反应,这就是“生病”了。有时,“生病”也会让人更健康。

流鼻血:流鼻血是鼻前部的小血管破裂造成的。当人们饮水减少、辛辣食物吃得较多,以及环境干燥,体内“上火”时,机体就常常自行选择薄弱的鼻黏膜“去火”。在中医治疗常常主动针刺放血去火。

咳嗽:咳嗽是呼吸系统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对排出呼吸道废物有积极作用。

腹泻:腹泻往往是身体正在排出来自食物或其他方面的毒素。

呕吐:呕吐也是为了排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妊娠呕吐发生期,正好是胎儿发育的关键期,对各种有害刺激非常敏感,所以,母体就通过这种方式尽量排出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的物质。

发烧:发烧是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病原体侵入人体,免疫细胞群起应战,其分泌的物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

、为什么在黑暗中待久了突然见光,人的眼睛会不适应?

答:人眼有两类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明亮处主要是视锥细胞发挥作用,黑暗处主要是视杆细胞发挥作用。如果从黑暗中到明亮处,两种视觉细胞会交接岗位,转换职责,所以人眼需要有适应时间,眼睛常有几秒钟看不见东西,这是两种视觉细胞在转换职责瞬间发生的现象。同时,在黑暗环境中,人的瞳孔开得很大,突遇强光,瞳孔来不及闭合,大量强光线进入眼内,会造成眼损伤。

、闭目为什么能养神?

答:人脑是主管思维的“元神之府”,眼睛则是“信息之窗”。大脑在任何一瞬间都能平行处理来自双眼的巨大繁复的信息。从一个物体的光进入眼睛,形成影像,到大脑识别该物体,只需1/秒。眼睛的神奇结构、功能及与大脑的直通联系,使其成为大脑信息的主要源泉,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几乎是耳、鼻、舌、身这四大感觉器官总量的3倍。所以,只要闭上双眼,大脑摄取和处理信息的工作量就减少了一半,从而使大脑得到良好的休息和调整。这就是闭目养神一二十分钟后,顿觉精神焕发的道理所在。“闭目养神”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打盹。据说,叱咤风云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有时夜间只睡3个小时,但他善于利天白天的空隙时间,匆匆地打一会儿盹,以保持充沛的精力。二战时年近古稀的英国首相丘吉尔,经常通宵达旦工作,他精力旺盛的奥秘在于白天常要打盹15分钟一30分钟,从不例外。美国科研人员研究证明,人一闭上眼睛打盹时,大脑和肌肉立即呈松弛状态,脑频率从每秒10次降为每秒1次,这对精神和体力的恢复十分有益。德国科学家发现,人的完全苏醒状态只能持续约4小时,因此,即使白天也会产生小睡一会儿的要求。所以,打盹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消除疲劳、补充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什么是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

答: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从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一个老太太每天晚上睡觉时都要吃上一片安眠药,否则就无法人睡。有一天没药了,儿子突然灵机一动,把一粒黄豆放进了老人的嘴里,老人想也没想,喝口水就咽了下去。结果不一会儿,老人就安然入睡了。这一现象就是医学上著名的“安慰剂效应”。在现代医学中,安慰剂一般要制成与真正药物的外观一致,并且由没有药效也没有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制成。多数情况下,这种以假乱真的“安慰剂效应”都被认为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医学临床甚至发现安慰剂的有效率平均可达30%,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人容易接受暗示或者自我暗示,通过人体自我调节,使病情得到好转。

、科学家为什么要用“安慰剂”检验新药的疗效?

答:因为药物的疗效跟人的心理因素有关。在常人看来,科学家想知道一种新药是否有疗效,可能采取的方法是,1、给个病人服药,然后观察有多少人有疗效。2、给个病人服药,另外个病人不服,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有疗效。事实上,这都不是科学的方法。科学正确的方法是:给个病人服药,给另外个病人服用无效无害、外形相同的安慰剂,然后观察两组病人中各有多少人有疗效。进行新药试验时,安慰剂一般都对受试者和医生双盲使用,一是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病人获取药物求治的愿望越强烈,效果越好;施治者威望越高,经验越丰富,效果越好。二是可以排除心理作用对新药客观效果的影响和评价,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何利用遗忘曲线来改善记忆?

答:遗忘曲线对人类的记忆进行了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图像化呈现,该曲线表明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得很快,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在接收新信息20分钟后,会遗忘三分之一,24小时后,忘下余下信息的三分之二,之后每天遗忘的量会逐渐递减。因此当我们学习新知识后,要马上复习,趁热打铁,持续一段时间,反复复习,并且通过有效率的学习,既防止“忘得快”,又实现“记得牢”。

、什么样的人是心理健康的人?

答:—个人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可以说心理是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和正常人的概念是不同的,因为心理健康只是身体健康的一个方面。心理健康的人不一定就是完全正常的人,而正常人也有心理不健康的时候。

、衡量心理是否健康要看哪几个方面?

答:衡量心理是否健康主要看三个方面: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和调适自己。1、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就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如果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又会自以为是,自我欣赏。自卑与自负皆不能算是心理健康。2、悦纳自己。心理健康不仅要求自己能如实了解自己,而且要对自己愉快地接纳。悦纳自己不是说要宽容或欣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是说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骗自己,并设法使自己发展得更好。3、调适自己。个人的行为总是受社会的规范和环境的约束,两个以上人的需求又往往与规范和环境不符,并发生冲突。因此,个人必须经常调适自己,以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答: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具体明确指出的心理健康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我国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健康标准。

、什么心理不利于社会交往?

答:生活中,十种病态心理会形成隔膜和屏障,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1、自私心理: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取不予,争名夺利,损人利己。2、自负心理:处处唯我独尊,趾高气扬,抬高自己,贬损别人。3、自卑心理:缺乏自信,甘居人下,惯于附和,没有主见。4、怯懦心理:由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害怕出头露面。5、猜疑心理:捕风捉影,猜忌成癖,节外生枝,挑起事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6、逆反心理:总爱与别人抬杠,你说冬他杠西,你说好他杠坏,你说咸他杠淡,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7、排他心理: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自我封闭,拒绝他人。8、作戏心理:逢场作戏,弄虚作假,见异思迁,过河拆桥。9、嫉妒心理:看到别人强于自己、取得成功,妒火中烧;看到别人不如自己、遭受挫折,幸灾乐祸。10、冷漠心理:孤傲尖刻,不苟言笑,缺乏怜悯、冷若冰霜。

、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健康吗?

答:是的。吝啬、多疑、嫉妒、孤傲的人往往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紧张时,随着情绪的剧烈波动,血液和尿中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含量明显升高。儿茶酚胺的增高又可促使血脂提高,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形成动脉硬化。大量的儿茶酚胺会促使血小板聚集,阻塞小动脉,致使心肌梗死;而剧烈的情绪改变,往往使冠心病、心肌梗死突然发作。人际关系紧张往往使人产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并伴有一定躯体症候,如烦躁易怒、食欲不振、头痛失眠、郁闷心悸、胃脘不舒等疾病。性格孤独、不愿与邻里及亲友往来的人,死亡率要比喜欢交际的人高2.5倍。人际关系良好的人,绝大多数身体健康,且长寿者居多。

、什么是人的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答:一个人除了有以出生年月计算的实际年龄外,还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是指精力旺盛的人较年轻,体弱多病者年岁偏大;心理年龄则指童心未泯者较年轻,畏老怕死者年岁偏大。一个人的实际年龄大一点并不可怕,怕的是心理的未老先衰导致生理年龄的过早衰老。现已发现,人类疾病有50%-80%由不良心态、恶劣情绪所诱发,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哮喘、溃疡病、甲亢、月经不调、精神病、脑血管意外及某些癌症等。

、为什么青少年更容易对网络和游戏成瘾?

答: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被列为疾病。游戏成瘾症状如下:对游戏的控制减弱;增加游戏的优先权,使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游戏继续或升级,尽管产生负面后果;行为模式具有足够的严重性,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重大损害;游戏行为和其他特征在至少12个月的时间内通常是明显的。青少年是游戏成瘾主要群体的原因为:青少年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与奖赏有关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更敏感,也就是说,上网和玩游戏的时候更容易有快感。此外,负责自我控制的大脑前额叶皮层也还没有成熟,导致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差,即使知道上网或玩游戏时间太长不好,他们还是控制不住。所以,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成熟,导致了青少年容易对网络和游戏成瘾。

、什么是健康四大基石?

答: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中首次提出健康四大基石概念,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有研究表明:健康长寿的影响指数中,遗传占15%、社会占10%、医疗占8%、气候占7%、自我保健占60%。由此可见,人们的生活理念和保健行为对自己的健康是很重要的。一些慢性非传染性常见、多发疾病,如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疾患等,与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因此又称为“生活方式病”。预防这些疾病的根本办法是提倡自我保健,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wplm.com/bzzs/102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